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填海造地 投資未來

2018-10-30

張俊勇 港區全國人大代表 香港經濟民生聯盟青年事務委員會顧問 「就是敢言」主席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公佈了上任後第二份施政報告。筆者認為,這份施政報告其中一個最大的亮點在於「明日大嶼」計劃。林太提出了1,700公頃的填海造地計劃,為投資香港未來,踏出了重要的一步。由於計劃涉及多個層面,亦需要龐大的資源,引來社會不同界別人士的批評,此舉亦正好反映了林太「迎難而上」的施政方針。筆者認為,落實好「明日大嶼」計劃,正正是為香港再次騰飛打好基礎。

在施政報告進行諮詢期間,筆者己經發表了文章,支持香港要進行填海,並且必須大規模填海,甚至要再填出一個香港。事實上,現時香港人的居住實用面積只有170平方呎,與上海、深圳、新加坡等城市相比,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僅及別人的一半,在全世界範圍內都是很小的。新加坡有22%土地是填海得來,並且將在2030年底前再填多8%的土地。新加坡人均居住面積達270平方呎,比香港多近59%。填海造地已是全球主要濱海城市重要的土地來源,但在香港,近年填海工程卻幾近停頓,當中是有方方面面的原因,既有環保,亦有人為的因素。但是,回頭來看,填海造地,肯定是正確的方向。

「明日大嶼」提出來後,有些人的即時反應是指計劃等同「倒錢落海」、「耗用萬億公帑」,以圖令市民卻步。亦有人陰謀地指「明日大嶼」只是虛晃一槍,林太的目標還是在新界的農地及棕地。當然,亦有環保人士及工程界人士,從技術上提出他們的擔憂。

筆者並非政府官員,無意代替官員回應這些問題,事實上,不同的問責官員,在這段日子已向公眾進行解釋工作。筆者只是想表達兩個觀點,首先,造地建屋需長時間,不會出現只填海不收地的情況。眾所周知,香港今時今日的政治環境,從提出填海計劃,到真正能建屋住人,可能需要用十年來做計算單位,因此,發展新界農地,甚至開發一些生態價值不高的郊野公園邊陲地、棕地、荒地,等等,都應該視之為中期的建屋用地,當然,在提出「明日大嶼」計劃的背景下,政府能夠收回土地發展房屋,相信會較目前容易。

另外,「明日大嶼」是一個比較長遠的規劃,體現了本屆政府對於香港的長遠承擔。如果單單從取悅市民的角度來看,林太提出中、短期「派糖」措施,肯定會獲得更多即時的「掌聲」,但是,林太選擇了這個相對敏感的項目,甚至可以說,就算林太能連任一屆行政長官,到她完成整整兩屆任期,都未能見到計劃的成果,這種純粹從香港未來發展的角度,提出具長遠規劃的膽識,正正是目前香港真正需要的領導人。

林太在這段日子,不斷向社會解說計劃的重要性,筆者最欣賞的,是林太說如果不做這個計劃,會「愧對香港的下一代」。我們可以暫時不考慮整個投資計劃帶動的經濟效益,單單以真正能夠使用填海得來的土地,即已經是30,或者50年以後的事,我們目前的投資,為今日的青年人,甚至是還未出生的香港人,留下可以大規模發展的土地,讓未來一代根據當時的國際環境,國家及香港的實際情況,進行適切的規劃。今日這一步,正是為香港未來的整體發展,留下了空間,亦是打下了發展的基礎。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