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香港
有18年歷史的旺角行人專用區,早前已曲終人散了。這個昔日的街頭表演者聚腳地,卻對居民造成了極大的噪音騷擾。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行人專用區的由來、所衍生的問題和影響。 ■張揚 特約資深作者
【新聞背景】原意人車分隔 漸變表演場地
今年5月,油尖旺區議會討論由經民聯區議員陳少棠提出,要求政府部門研究終止旺角行人專用區的議案。結果,區議會在16票贊成、1票反對、1票棄權下,通過相關議案。旺角行人專用區最終在8月4日正式結束。
另一方面,運輸署向油尖旺區議會提交的文件指出,署方根據既定程序,透過民政事務處進行地區諮詢,其間發信予有關街道大廈法團、業委會、管理處或個別住戶、商戶、油尖旺區議員、油尖旺北分區委員會主席等,收到逾150份回覆,當中約97%表示支持終止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建議。
「旺角西洋菜街行人專用區試驗計劃」自2000年起實施,原意是實施人車分隔措施,透過減少路上行車,改善行人環境和加強道路安全。然而,行人專用區卻逐漸演變成街頭演藝者的表演場地,其引起的噪音問題亦令爭議從未間斷。
噪音如置身舞廳
政府去年接到關於行人專用區的噪音投訴個案高達1,236宗,為近六年來的最高。亦有獨立機構實地測試該處的噪音水平,發現每逢表演日子的晚上7時至10時,音量普遍超過85分貝,有時甚至高達101.5分貝,如同置身於舞廳。
有耳鼻喉專科醫生指出,90分貝以上的聲音,在醫學標準上來說,足以影響聽力;而介乎在85分貝至89分貝的聲音,長期聽着,會對聽力有輕微傷害。他建議,受影響的居民可考慮安裝雙層玻璃隔音。
概念鏈接
公共空間(Public Space):泛指公眾有權自由進入、享用而不需要支付入場費的地方。公共空間的使用權,不應因個人經濟、社會條件或個人身份而受到限制。在香港,公共空間包括城市街道和小型廣場、公園、公共康體設施、公共文化場館及其周邊公眾用地等。
生活質素(Quality of Life):主要由物質生活和非物質生活組成,一般是指人們對生活的滿意程度,可從主觀和客觀兩個角度去分析,亦可以從社會層面(如城市發展、社區網絡等)、經濟層面(如物質生活、發展策略等)、政治層面(如政治參與等)、文化層面(如文化保育、保育發展等)、環境層面(如污染問題等)作出評估。
包容(Inclusiveness):是指人們對持不同意見或行為抱有寬容和接納的態度。在多元社會中,由於文化和教育程度等差異,人們容易因觀念和立場不同而出現摩擦。包容強調求同存異,尊重別人的選擇和觀點,體諒他人的錯誤行為,是理性、有量度的表現,但包容過錯並不等同縱容犯錯,只是讓對方有更好的改善空間。
【小知識】各式行人環境改善計劃
自2000年開始,運輸署已在多區實施行人環境改善計劃,其中包括銅鑼灣、中環、灣仔、旺角、尖沙咀、佐敦、深水埗、赤柱及石湖墟,以改善行人的安全及流通情況。行人環境改善計劃主要包括以下各種形式:
全日行人專用街道:在全日行人專用街道,行人享有絕對優先權。只准提供緊急服務的車輛行駛,但個別地點或會容許送貨車輛在指定時間內駛入。
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在部分時間行人專用街道,車輛只准在指定時段內行駛,並且不設路旁停車位,不過會設有上落客貨區,供上落客貨之用。
悠閒式街道:在悠閒式街道上,行人路會擴闊並盡可能減少停車位。街道上現有的的士站和專線小巴站只會在不能找到合適的地方遷移時才會保留。當局不會限制車輛在這些街道上行駛,不過會採取一些減低交通流量措施,例如設置較窄的行車線和減速平台,使車輛減慢行車速度。
【多角度觀點】居民歡喜 表演者愁
下文列出了不同持份者對終止行人專用區的看法:
1. 區議員甲:政府永久取消旺角行人專用區,會扼殺了如C AllStar、Mr Wally等街頭藝人的表演機會,更會抹殺了香港的本土文化。
2. 區議員乙:這18年來,旺角行人專用區是街頭表演者和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間,但因政府部門一直監管及執法不力,致使行人專用區出現「霸地盤」、音量過大、阻塞等問題。
3. 表演歌手甲:8年前來港,一直依靠領取綜援維生,直至朋友介紹,成為街頭歌手才能自食其力。「殺街」後轉戰到尖沙咀表演,但又被警察驅趕。現在不單止失去了表演舞台,更失去了生計。
4. 表演歌手乙:10年前開始在行人專用區設置舞台唱歌,一直不收分毫。原本希望以歌會友,現在反而成為他人的賺錢工具。自己一向會與附近商戶配合,不時詢問聲浪有否影響他們,大家互相尊重。有部分表演者不尊重周邊商戶、攤位,罔顧他人感受,最終迫得政府以一刀切的方法解決。
5. 居民甲:我們不介意街頭表演,但這些表演現在已變了質,愈來愈多大媽、大叔「進駐」,帶備咪高峰和擴音器材到行人專用區「搵食」,搞到烏煙瘴氣,吵鬧不堪。
6. 居民乙:旺角行人專用區成立後,人流如鯽,吸引電訊商爭相在街道兩側擺放攤檔,宣傳上網服務,阻塞街道。周邊商戶的廣告燈箱又亮至凌晨,強光嚴重干擾作息。
7. 立法會議員:行人專用區本應作為行人使用,但因欠缺規管,變成「冇王管」。不少人士佔據該區,造成龐大噪音,行人專用區變成居民滋擾區。
8. 政府官員:旺角行人專用區的情況不理想,噪音、交通擠塞等問題與居民生活有衝突,但各政府部門一直緊密合作,跟進及檢討由行人專用區引伸出來的問題。事實上,政府設立多個公共表演空間,街頭表演者有眾多選擇,包括康文署的戶外表演場地、西九文化區、東九龍的反轉天橋底項目等。政府的取態是,若表演不影響當區居民及交通,應予以容許......至於行人專用區的監管問題,各政府部門有相應分工,如運輸署負責街道行人及行車情況,警務處負責公眾安全及處理噪音投訴,而食環署則處理街道衛生及小販問題。
【小知識】曾孕育歌手明星
C AllStar C AllStar走紅前,也有一段時間走到街頭上演出,其中最常出現的地方正是旺角行人專用區。他們以Acappella的形式演唱,不時在街上唱出《iSing》、《八十後時代曲》等,口碑載道,後來慢慢踏上主流舞台,至今已成為著名的本地男子組合。
龍小菌 2012年,龍小菌以幪面形象走到街頭演出,神秘的身份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不少人也對面具後的歌手充滿好奇心。她原為中文教師,由初期在YouTube上發佈作品,再到逢星期五、星期六在西洋菜街即席演出,成功拉近與樂迷的關係。
Mr. Wally Mr. Wally來自日本,不時遊走於港島、九龍、新界各區,後來主要在旺角表演,受到不少港人的喜愛。
想一想
1. 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涉及不同的持份者,這些持份者之間會有什麼衝突?試加以解釋。
2. 試舉例評估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對香港社會所造成的影響。
答題指引
1. 此題是分析條件題。同學需要先辨識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涉及了哪些持份者,然後進行配對,分析每對持份者所抱持的價值觀有何差異。參考答案: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引起了居民與街頭表演者的價值觀衝突。有居民支持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因為旺角行人專用區啟用後,愈來愈多大媽和大叔到來進行街頭表演,他們為吸引觀眾駐足觀賞,賺取賞金收入,甚至帶備咪高峰和擴音器材到行人專用區高聲賣唱,引發了嚴重的噪音問題,生活作息備受騷擾,反映居民重視自身的生活素質。另一方面,有街頭表演者則反對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因為這令他們失去了賺取收入的表演場地,生計大受影響,反映他們重視金錢收入。由此可見,由於居民重視生活素質,但街頭表演者則重視金錢收入,兩者可能因價值觀不同而發生衝突。
2. 此題是評估題。學生需要先分析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對香港社會造成哪些正面或負面影響,並就此衡量這個方案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參考答案︰
.首先,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有助居民減輕污染影響。行人專用區自2000年啟用以來,街頭表演所造成的噪音對居民造成長期滋擾。根據資料A,政府於2017年接到關於旺角行人專用區的噪音投訴個案高達1,236宗,為近六年來的最高。亦有獨立機構實地測試該處的噪音水平,發現每逢表演日子的晚上7時至10時,音量普遍超過85分貝,有時甚至高達101.5分貝,如同置身於舞廳,對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嚴重的騷擾。此外,周邊商戶的廣告燈箱又亮至凌晨,強光亦干擾居民的作息。由此可見,取消旺角行人專用區後,有助減低噪音污染和光污染對居民的精神、聽覺和視覺所造成的傷害,讓他們回復寧靜舒適的生活環境。
.不過,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方案卻會抹殺了本土文化。事實上,行人專用區經歷了18年的光景,現已成為街頭表演者和市民共享的公共空間。這個地方除了是孕育本地著名樂隊C AllStar的搖籃,亦是不少海內外遊客慕名而來觀賞的勝地,皆因此處的表演能讓他們切身地體驗本土民情,感受香港的特色所在;落實「殺街」方案之後,必定難另覓地方重現相同的特色,不利本土文化的發展。由此可見。旺角行人專用區的終止會令本土文化遭到扼殺。
延伸閱讀
1.《行人無專區 旺角還「靜」於民》,香港《文匯報》,2018年5月25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5/25/HK1805250016.htm
2.《「殺街」事件簿》,香港《文匯報》,2018年7月13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7/13/HK1807130011.htm
3.《殺街前最後喧鬧 西洋菜街專區成絕響》,香港《文匯報》,2018年7月30日,http://paper.wenweipo.com/2018/07/30/YO1807300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