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大地 > 正文

浙江紹興巧借防空洞 避暑納涼別有洞天

2018-11-17
■ 參觀者進入防空洞的台階隧道。 網上圖片■ 參觀者進入防空洞的台階隧道。 網上圖片

浙江紹興老城區的地平線下藏着四通八達、6.4萬平方米的防空洞。通過多年挖掘,從早期用於備戰備荒的防空洞,到如今擁有戰備、淺層開發和公益服務功能的「縱橫織網」,防空洞的當代價值於此一覽無遺。 ■ 中新網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在「深挖洞、廣積糧」的口號下,為防備敵人突襲,掩蔽人員與物資,紹興於1969年10月在老城區先後修建了以紹興府山、塔山、蕺山三座山為中心的防空洞。如今,除了在商業區「嫁接」人防工程用於人員應急掩蔽,將閒置的防空洞化為避暑納涼地、人防知識宣傳點、人防志願活動場所等,也成為當地人防工作重點。一旦進入戰時狀態,避暑地即可「變身」人民的「堡壘」,成為護衛國家、城市安全的強力屏障。

1980年代,紹興防空洞多用於存儲黃酒、瓜果、穀物等食物;1990年代,部分防空洞改建成「影視廳」、「枱球室」、「歌舞廳」等娛樂場所;2003年起,紹興人防辦從「讓洞於民」出發,實行坑道整修、加大人員檢查力度、強化管理規範,將防空洞「變身」市民避暑點。

地道曾淪為「水簾洞」

40餘年前,紹興為了開發難度大、隱蔽強的深層防空洞,建設了整整7年的「紹興茶廠」。一扇鐵漆脫落的塔山防空洞門上寫道:「戰時保護人民,平時造福人民」。直轉通道、弧形通道、三岔通道,會議室、醫院......從第一口直井開始,到進入橫向的挖掘、坑道,再到第二口大直井的挖掘並不斷循環,該工程成功挖出數條地下通道,為早年城區人員掩蔽提供了重要場所。

但由于最初建設粗糙、後期缺乏維護,防空洞大多佈局不合理、防護標準低、結構安全性差以及通風、排水不暢;曾一度淪為「水簾洞」。

今成「網紅」避暑「包廂」

今年夏天,紹興開放塔山、越王城、府山北口、蕺山北口、蕺山南口、北海等6個防空洞避暑點,成為寒冬酷暑的「恒溫空調」。

一名紹興社區主任竺利君介紹,防空洞修整開放後,以前「冷冰冰」的塔山防空洞不僅消除市民多年的疑慮,還成為夏季「網紅打卡地」。「從一張簡陋小板凳,到如今『包廂式』服務,避暑點的硬件設施不斷完善。」竺利君說。

而在防空洞的人防體驗館內,救援繩索、野外定位、人防知識牆等也吸引了眾多參觀者。紹興昌安實驗副校長葛虹說,人防實踐式教育可讓孩子們零距離接觸、感知人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