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新聞透視眼 > 正文

【童夢飛翔】比賽不僅求勝 更要裝備未來

2018-11-23

你知道地球有個地方是垃圾島嗎?你知道它在哪兒嗎?你又知不知道導致全球暖化與海位上升的因素及其因果關係?這些深奧的問題,在上星期由教育城和Microsoft合辦的「Master Code 2018:小公民,大世界」編程比賽評審日中,由一眾高小生一一解答。

是次比賽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的17個目標為主題,參賽學生因應所屬隊伍的興趣作出研究,並提出可於2030年達成的目標方案。

比賽當日,博士級的評審們在學生演繹各自的方案後,提出了上述問題。令人感動的是,小學生堅定地回答:「我知道。」讓評審充分感受到他們的自信及對自身能力的肯定。這正正是讓孩子參加比賽的重心,也是舉辦比賽的意義,而非為了爭奪名次。以是次比賽為例,孩子可在過程中學習到的包括:

一、 團隊精神與協作技巧

學生以隊伍形式參賽,可從中了解到與隊友的最佳協作模式。有的隊伍在分工後,隊員各自完成自己的部分,最後把成果結合一起,過程中無需太多溝通,將重點商討及達成共識的時刻放到最後。

有些團隊一開始便會表達不同意見,雖然偶有衝突,但在過程中能學懂如何磋商,最後達成共識。而隊友間彼此加深了解後,更會互相提點、互補不足。這種深層次的協作技巧,在課本上學不了,是終身受用的人際關係之道。

二、 以科學為根基的創意

參賽學生會就感興趣的題目,找出日常生活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由興趣作為原動力,驅動孩子主動搜集數據和資料,以證實自己的立論是否正確,繼而找出問題根源。

他們在過程中動腦筋思考,提出解決方案,以改變這個世界為己任。

學生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會發現所學知識並非來自老師或課本,而是自己在網絡世界、書籍或雜誌中找到的資料。這種學習模式及態度既有闊度,也有深度。

三、 公開演說技巧

今年比賽分別加入了5分鐘學生口述自己作品及5分鐘回應評審提問的環節。當中考驗了他們的勇氣、如何保持鎮定和面對公開演說的壓力、同儕合作演說的默契,和即時回應問題的技巧等。

他們能在過程中了解自己對題目、數據和資料等的認識及應用知識的能力。即使有些學生不擅長演說,也能透過這項豐富的學習經歷建立自信,裝備未來所需的技能。

所以,家長下次鼓勵孩子參與比賽時,不妨多思考參與比賽的意義及目標,想一想這是為了奪冠,還是為孩子們造就成長、增潤學習歷程、及發掘潛能的機會。■香港教育城高級發展經理 洪婉玲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