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校園泛政治化 阻成一流學府

2018-11-24
■2015年7月31日,馮敬恩等衝擊港大校委會會議。 資料圖片■2015年7月31日,馮敬恩等衝擊港大校委會會議。 資料圖片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姬文風、余韻)就反對派及部分社會人士對大學錄取內地及其他非本地尖子的質疑,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公開大學校長黃玉山解釋指,香港各大學想要發展成世界一流學府,除了在校舍、儀器、大學教職員質素等方面下工夫外,吸納優秀學生尤其重要,「若只限制收本地生,香港始終只得700萬人,一定不足夠」,因此吸引非本地生實屬必然。

黃玉山又表示,對大學來說,能夠同時錄取更多歐美等地學生當然是好事,惟香港作為華南地區的重要都市,從地緣角度而言,取錄較多內地生也是順理成章。而另一方面,歐美學生來港或面對較大文化差異,而且外國也不乏在工程、化學等範疇做得出色的學府,「也就是你想吸引,別人亦未必肯來」。

港生讀研少之又少

而就香港多所大學,特別是理工科目內地研究生比重較高,黃玉山認為當中涉及諸多社會因素,包括香港學生很多會考慮到前景問題,「擔心讀完PhD都無工做」,相反內地生對繼續深造意願較高,在科研探究上亦更多肯捱肯學,致令申請以至修讀人數有較大差距。

他感歎指本港個別人士對「內地生」事宜看得太政治化,直言如社會偏見問題,難免會影響內地人才留港決定,「(偏見)對他們很不公平,事實上他們的確有其他選擇」,擔心假如情況持續,最終真正損失的只會是本港。

立法會議員、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表示,近年常有輿論聲稱內地研究生「蠶食」本港資源,「實際上問題根本卻在於香港人不願意讀,願意做研究生的人少之又少,相反是全靠內地優才到來(支撐)。」她感嘆坊間部分針對聲音源於歧視,而這會帶來負面影響。

葉劉淑儀續指,現時在中美貿易摩擦的大環境下,美國已未必是內地優才的理想落腳地,認為本港更應締造舒適空間,把握機會吸納人才,而非將人拒諸門外。

本身為城大法律學院副教授的立法會議員梁美芬表示,留意到香港有「排他」的情況,部分人對優秀的內地學者及學生存有「敵意」,擔心會影響他們對香港的歸屬感,縱使來港5年甚至10年,最終也會回流內地。

她提到,香港是商業社會,遍地都是機會,本地學生縱使學術成績優異,也不一定會留在學術界,以致學術界人才始終不多,而內地具有傑出學術成就的學者和研究生正能補香港的不足,認為港人應有容人之量以及大局概念,給內地人才營造一個「家的感覺」,大家攜手貢獻香港。

內地背景屢遭留難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表示,近年反對派中人針對內地學者或學生的所謂「理由」,大都只往政治出發,而非從「人才」角度考量。他以港大校長張翔遴選期間面對的遭遇作例,形容對方履歷極為出色,為國際傑出科學家,亦為美國學術界肯定,遴選期間卻被個別人士放大其內地背景,提出眾多似是而非的質疑,存心留難。

何漢權認為,香港想要長足發展,匯聚本地、國家及世界人才是缺一不可,感歎個別人士「為反而反」的取態,只會禍害本港發展。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