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定專業/界別課程資助計劃」(SSSDP)由2015/16學年開始推行,而香港文匯報記者翻查資料,每年均有SSSDP課程學費加幅在通脹之上。院校調高學費,讓政府按通脹而調高的資助額變相蒸發,學生無法受益。自2015/16學年起,共有32個課程學費加幅高於該年通脹。
歷年以來,2015/16學年公大的護理學榮譽學士(普通科)、護理學榮譽學士(精神科)增幅最為驚人,全期學費由約30萬元增加至近56萬元,加幅高達78.1%。
針對2018/19學年SSSDP調高學費情況,有4間院校、共16個課程申請收取超通脹學費,而全數課程獲批。當中恒生管理學院(現為香港恒生大學)申請課程數目達5個,其次為東華學院及THEi,分別有4個,公大則有3個。
至於公開大學,其商業智能及分析學榮譽工商管理學士、國際款待及景區管理榮譽學士、運動及康樂管理榮譽學士學費增幅為18.9%,是今年眾校之首。
教育局早前表示,院校需提供學生完成整個課程所需繳付的學費供該局審閱,以監察合資格課程的學費每年的增幅。就學費升幅超出綜合消費物價指數的例外個案,院校必須向教育局提交充分理據,支持有關課程須在教與學方面作出必要改善而調整學費的額外收入是用作支持相關項目。
今年施政報告首次提出,將SSSDP擴展至自資副學位課程,自2019/20學年起,資助每屆約2,000名學生,涉及每年增撥1.2億元額外經常性開支。被問及會否擔心自資院校會「照辦煮碗」在副學位資助計劃再次大加學費的情況,學友社學生輔導中心總幹事吳寶城認為,現時各所獲資助的自資專上院校加學費前均需提供報告,只要政府好好把關,在審批時確保學費能「有效提升學與教的質素」,便能保證學費能用得其所。 ■香港文匯報記者 詹漢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