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要聞 > 正文

民間「搜山隊」:還家屬心願

2018-12-03
左起:郊野義務搜索隊創辦人凌劍剛、何佐坤及陳秀雲。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左起:郊野義務搜索隊創辦人凌劍剛、何佐坤及陳秀雲。香港文匯報記者劉國權 攝

自發成立助尋郊野失蹤者 未必能「見人見屍」只求得出結果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岑志剛)早前滑翔傘愛好者鍾旭華在大嶼山失蹤,搜救6天才發現遺體。事實上,香港每年均有不少郊野失蹤人口下落不明,有民間人士自發成立「郊野義務搜索隊」,協助失蹤人口家屬繼續搜索,希望得出一個結果,還他們一個心願。

社會福利署昨日舉行「義工運動」嘉許禮,而為慶祝「義工運動」20周年,社署與香港電台聯合製作一輯八集的實況劇集《義想天開》,透過改編不同義工的真實經歷,向公眾推廣「人人做義工,生活不一樣」的信息。

昨日劇集故事中的3名義工,包括「郊野義務搜索隊」、「社區服務導遊隊」及「BB醫生」的負責人分享了他們做義務工作的經歷。

因丁利華事件啟發「組隊」

2005年警隊休班反黑組探員丁利華獨自在西貢行山時迷路,打電話求救後信號中斷,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警方出動大量警力,連續10天在可疑地點搜索未果,最終放棄行動,丁利華的下落至今仍然成謎。

當時剛退休不久的前警務處高級督察凌劍剛,與一班同袍和行山愛好者組隊上山義務搜救,「我曾負責西貢山區的反山賊工作,覺得沒理由失蹤十幾日都找不到,於是致電上司,希望提供協助。」無奈搜索兩年無果。

事件啟發他在2007年創辦「郊野義務搜索隊」,希望透過經驗和專業知識,協助搜索郊野失蹤人士,最近更獲社會福利署與香港電台收錄為實況劇集《義想天開》故事之一,向公眾推廣義務工作。

凌劍剛表示,現時搜索隊核心成員有廿多人,包括退休和現役紀律部隊隊員、民安隊員、行山愛好者,無線電或電腦技術專業人士等。每當政府部門放棄搜索,隊伍便開始介入繼續搜索,早前滑翔傘愛好者鍾旭華在大嶼山失蹤,搜索隊亦有份參與搜救。凌Sir坦言,結果多是尋到遺體或枯骨,只有兩宗在短時間內找到生還者,但經歷28年的警務人員生涯早已習慣。

儘管如此,搜索行動亦並非毫無意義。其中一宗在2009年發生的個案,當時一名患有腦退化症的長者失蹤,兒子懸賞100萬元尋母。凌Sir憶述,失蹤者兒子在一年後才向搜索隊求助,隊員多番調查下,得知失蹤者在案發前提及與舊鄰居見面,並證實她曾乘坐小巴到達一處山坑。

雖然最終仍無法尋得下落,但至少讓失蹤者家屬放下心結。

凌Sir並提到,失蹤者家屬並非專業搜救人士,往往會沒有系統地搜索個別地點,干擾到現場痕跡,因此搜索隊最初會向家屬作出保證,「我們一定會幫你徹底做」,即使家屬透過求籤、問米甚至報夢提供資料,他們亦不會質疑,「看到我們專業的搜索和分析,他們可以放心相信親人沒有到過有關地方。」

停止搜索前 會向家屬交代

他指出,並非每次搜索都能找回遺體,每一宗個案在停止搜索前,都會與家人交代理由,並進行心理輔導,「譬如被水流沖出公海,我無可能做到,或者化成枯骨被沖走,也沒機會求證。」

他強調會以科學化的數據分析和專業調查,讓家屬明白如何得出結果。

搜索隊成立11年來處理不少案件,唯有丁利華的案件仍未解決,因當初資料太零碎和難以掌握,但至今仍未停止搜索,「他失蹤的地方是我工作四年、很熟悉的郊野,若資料分析正確,沒道理找不到。」凌Sir說,搜索隊在過去13年,將整個西貢分作34個一平方公里的小格,以13年時間逐格搜尋,目前只餘數格。

被問到會否感到遺憾,凌Sir直言只能「盡人事,信天命」,希望失蹤者家屬能夠放下心結,「盡髐O就已經不會覺得遺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