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書練
看《朝花夕拾.芳華絕代》(簡稱《拾芳》)前,我是有所期待的,因為無論是個人經歷,還是歌壇成就,梅艷芳這三個字已是賣座保證,但看完之後,有小小失望,主要是最渴望透過配合劇情,重溫阿梅(梅艷芳)的經典名曲,卻落空了。
編導在放映後跟觀眾交流中解釋,播放歌曲涉及版權問題。我不懷疑編導的誠意,這畢竟不是梅艷芳傳記,而是歌迷眼中的偶像,梅艷芳在電影中只聞其聲(江欣燕聲演),不見其人。
拍人物傳記不容易,尤其是逝世不算太久的名人,不但要解決肖像權、個人私隱等問題,還有名氣帶來的利益分配問題,這涉及家人。作為歌星,要播放其生前演唱的歌曲還有版權問題,又涉及生前所屬的唱片公司等。
然而,拍有關歌星的電影,如果沒有她/他的經典名曲配襯,就欠缺了精髓,也很難牽動觀眾的情緒,這也是我看《拾芳》的遺憾。記得十年前看過法國傳奇歌后愛迪.琵雅芙(Edith Piaf)的傳記電影《粉紅色的一生》(La vie en rose,又譯《玫瑰人生》),不但片名是這位國寶級歌手的同名首本名曲,也是電影的主旋律。
初時,對這位活躍於上世紀三十至六十年代的歌壇「小雲雀」並不熟悉,卻受這首感人肺腑的主題曲及其歌詞帶動而投入。影片也以蒙太奇手法,穿插女主角的童年趣事、青春情事和歌唱生涯等,把一個已故名人活現眼前,並令女主角飾演者瑪莉安歌迪娜(Marion Cotillard)成為首位奪下奧斯卡影后的法國女星,反映電影的成功。
可見,歌星人生及其所深情演唱的歌曲難以分開,無論是她親自撰寫,或請人代筆,那些傾注了情感的詞句往往也是她的心聲,所以,她才唱得投人,也才帶動得起聽者的感情。這是音樂或歌唱的魅力。
如果說,瑪麗蓮夢露是西方性的啟蒙者,鄧麗君給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內地青年帶來愛的慰藉,那麼,梅艷芳對香港人來說,則是同聲同氣共成長的化身。對她的紀念又豈止是一群粉絲的心意,也應該是香港人的責任。一個地方,只有懂得珍惜、懷念自己的偶像,以及對這裡有貢獻的人,並將其精神發揚光大,才有生命活力,而這個地方的人才有自豪感。
雖然,我們已有「星光大道」,也有各種紀念館,但那畢竟是被動待賞的靜物,只有電影,一種影響深遠的大眾媒介,才令這個彷彿失去方向的城市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