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詩語背後】掠燕湖冬韻

2019-01-15

江 鄰

 信步方知暮色悠

 漫天綠意已然休

 疏枝寞寞寒空去

 畫閣亭亭冷岸留

 時緩時疾風過處

 半融半凍水含羞

 欲尋冬日斜陽好

 且向浮冰問鷺鷗

今年冬至,北京出奇地冷。但這陣子養成了散步的習慣,每天都要在校園裡走一走,再冷也不忍中斷。

是日傍晚,照例走到掠燕湖畔。掠燕湖是中央黨校的標誌性景點,位於校園西北部,屬於整個西面人工湖景區的一部分。這裡環境怡人,四季風光各有特色,秋季尤勝。該湖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修建黨校時就有了,卻沒有特別命名,一直被稱作「人工湖」。2000年後,為了增加校園文化內涵,請專家為校內各景點題名。人工湖得名「掠燕湖」,讓人聯想到晨曦晚霞,波光水影,飛燕穿梭,平添了幾許雅趣。

冬日的掠燕湖,沉寂了許多。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灰蒙蒙的天空。大大小小的樹,枯枝嶙峋,突兀地影印在一片蒼茫中。起伏的山坡上,是楊樹。蜿蜒的湖岸,是垂柳。竟是一絲綠意也沒有了。湖邊錯落茼漹m斑斕的亭台和牌坊,往日裡是很艷麗的,此時顯得十分冷清。這份冷清,可是周邊枯瘦的樹枝襯托出來的?或許,是因為寒冷的空氣吧。寒冷,是可以把氣味和色彩都凍住的。

空曠茫然中,正覺無趣,卻見掠燕湖的冰面,微漾茪@泓未結冰的水。原本滿目蕭條的景色,因了這泓鮮活的水,一下子變得生動起來。

在這泓活水中央,幾隻灰色的野鴨,安靜地游荂A身後浮起淺淺的漣漪。兩隻黑天鵝,站在一片長長的浮冰上,時而抬頭時而曲頸,作沉思狀。冰與水的結合部,一群麻雀在覓食。

我的第一感覺:這些鳥兒為什麼不怕冷呢?腳爪上皮包骨頭,完全沒有一點脂肪。不過,慢慢地,看茖e們悠哉樂哉的樣子,這份擔憂便漸漸淡了。彷彿一顆童心,融入鳥兒的世界,感受到某種單純的愜意和快樂。風也變得親切起來,時緩時疾,送來陣陣清爽,不只是寒冷刺骨了。

斜陽下,水波粼粼,眾鳥怡然,別是一番天地。我便有些疑惑,這樣的情景是怎樣形成的呢?昨天去了趟不遠處的頤和園,昆明湖縱然廣闊,在連續幾天零下十度左右的氣溫下,已被凍得結結實實了,見不到任何鳥類的痕跡。

小小的掠燕湖,為何能保留一泓活水?我通過朋友請教了黨校園林管理人員,說是在湖裡裝了一個泵,水循環起來就不結冰了。素聞流水不腐,看來,流水也不凍。水不結冰,鳥兒就可以到這裡覓食嬉戲。湖邊還搭了小棚子,定期給牠們餵一些食物。一幅寒鳥鬥趣圖,就這樣激活了沉悶而肅殺的冬天。

人與自然,是可以互相成全的。

這時候,我再抬頭看周圍的寒亭冷木,竟然已不是那麼凜冽了。天空有了隱隱約約的色彩,常綠的松和竹從楊柳灰白的枝條間露出,枯枝也彷彿活泛起來,似乎可以感受到來年發芽吐蕊的樣子。這種素色透出的純美,恰如唐代張彥遠談中國畫的運墨神韻: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彩;雲雪飄颺,不待鉛粉之白。山不待空青而翠,風不待五色而綷。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

不知不覺,我在湖邊流連起來,有些捨不得離去。其實,我心下明白,依依不捨,並不只是因了眼前這片半融半凍的湖,而是由於四個半月的黨校學習生活,眼看就接近尾聲了。金秋時節入校的情景,恍如昨日。由秋而冬,歲月更替,掠燕湖見證了我的心路歷程。

路,總是要向前走的。由此,我想到了今天在北京大學開班的「香港青年英才營」。這個青年人才培養計劃,是中聯辦、北京大學和尚乘集團共同促成的。近40名香港各界菁英,在冬至這個陰消陽長的日子,聚首北大這所中國第一學府,悟道求知,究竟被賦予了什麼樣的期待呢?

悠悠冬韻,在心底氤氳開來。口占一絕,名之《冬至雜感》-

 寒山一色思新蕊

 枯柳無聲釣冷潭

 極目蒼茫三萬里

 遙看四月艷陽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