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輝
話說Kingsclere此座大宅,其實乃糅合印度與拜占庭風格,由猶太人庇理羅士(Emanuel Raphael Belilios)所興建,原擬建成之後,用作猶太會堂,卻遭受反對,那就只好用作普通住宅;就在1901年Kingsclere建成之前,庇理羅士與妻兒早已搬回英國,他1905年在倫敦逝世,大宅遂用作庇理羅士家族之聚會場地;1906年轉為私人酒店,專供外籍人士居住。
翻查歷史所記載,在1908年之時,颱風吹襲本港,1908年7月28日颱風肆虐逾四小時,其時有報道指出,Kingsclere其中一座樓層遭吹塌,居於其中的一名外籍商人要四小時才被救出;此場颱風遂導致26間樓宇倒塌,乃至有59人喪生,Kingsclere僅部分倒塌;及至1923年Kingsclere拆卸重建;到1949年杜月笙來港居住的堅尼地台,實為Kingsclere之舊址。
德格拉斯堡乃由蘇格蘭商人德格拉斯.立畢(Douglas Lapraik)於1861年所建成,當初為公司總部及其私人寓所;及至1894年,巴黎外方傳教會(Missions mtrangmres de Paris)斥資購入此建築,易名為拿撒勒樓(The Nazareth House),其後也曾大規模修葺及重建,更加建一所印刷工場;在本港日佔時期,拿撒勒樓及伯達尼療養院遂成為香港仔船塢工人宿舍及日本憲兵總部;及至1954年,香港大學遂購入德格拉斯堡,在1956年正式用作男生宿舍,命名為大學堂。
巴黎外方傳教會收購古堡之時,遂在巴黎鑄造一條銅梯,全梯由巴黎經海路運抵本港;二戰時銅梯為日軍充公並運至日本,在戰後應港府要求,銅梯才重回大學堂;大學堂位處山上,一般乘車從薄扶林道經過時,看不到此一古堡,踰[者可在伯大利修院站下車,沿薄扶林水塘道上薄扶林公眾騎術學校,有一道古老小側門,長期打開。
石頭莊園(Stone Manor)在沙宣道33號,建於1930年,原為陸佑之子陸運濤舊居,陸運濤為電影製片人、鳥類學家及攝影家,他創辦國際電影懋業有限公司,也曾邀張愛玲撰寫近十個劇本,但陸運濤在台北參加完亞洲影展後途中飛機失事身亡;大宅在1970年由霍英東斥資143萬元購入;玻璃窗與大閘上刻荅姻~徽章,寫茤啎B文Samper Fidelis,意為「敬畏的神」。
譚雅士大宅Jessville在薄扶林道128號:由前首席大法官楊鐵樑的岳父譚雅士於1929年購入地皮並在1931年建成,Jessville之名取自譚雅士愛妻杜佩珍(Jessie Tam),大宅具文藝復興時代色彩,糅合裝飾派的藝術特色;大宅樓底極高,建有寬闊柱廊;屋頂建有一座中式涼亭,風格可謂中西合璧;從大宅閘口向南邊望過去,可遠眺東博寮海峽以及南丫島;此一建築約略反映戰前本港的建築風格及技術,乃至殖民地時代上流社會品味。
至於業主最初提交的保育方案,也曾建議保留大宅作住客會所之用,並有限度向公眾人士開放,然而,就在獲批建大樓以後,業主竟將大宅改建為四個私人住宅單位,更不會讓公眾進入大宅參觀,僅可在大宅外設置公眾觀賞區,參觀者可遠觀此一大宅的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