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緣聚香江 中聯辦員工之窗】一名90後的選擇

2019-01-17
■香港學生到西藏交流。 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香港學生到西藏交流。 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社聯部 鍾毅

2015年的冬天,是我告別象牙塔前最後的一個冬天。

和大多數畢業生一樣,我套上筆挺的西裝,穿梭在各大企業的招聘會,努力找尋着自己的「真命天子」。雖疲憊不堪,但也收穫頗豐:既有金融國企的邀約,也有互聯網遊戲巨頭的offer,按照慣常的劇本,選擇其中一家簽約後,我將成為一名體面的白領。

然而,一則短訊,打破了我「按部就班」的畢業季生活。短訊是教務老師發來的,大意是香港中聯辦要在內地數所著名高校的優秀研究生裡招錄公務員,學校考慮到我平時的表現希望推薦我參加。看着短訊裡的「香港」兩字,我的思緒不禁飄向了幾年前。

那時的我,受大學生「西部計劃」的感召,休學一年,從廣州奔赴西藏林芝,成為了一名支教老師,負責3個漢文班的數學教學。因為地處高原,林芝的氣溫常年不高,視線遠處盡是雪山連綿。到了11月份,更是降到零度以下,草坪上隨處可見晶瑩剔透的小冰柱。我的生活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管道結冰,水無法供到高層,生活用水只能一桶桶從樓下提上去,可把我這四體不勤的「弱書生」累壞了,好在藏族學生們素來愛戴老師,輪流着過來幫忙。一來二去,我和淳樸的藏族孩子愈發地親近,自己也被當成了藏族兄弟,被贈了個藏文名字「強巴札西」。

有一天,藏文老師邊巴找到我,支支吾吾地說:「札西老師,你是大學生,有文化,懂網絡。我的村莊在波密的傾多鎮,偏僻得很,窮得很。今年冬天太冷了,村裡的孩子們都不夠衣服穿,我也是凍着長大的,捨不得啊!你能不能想想辦法,幫他們募捐點衣服呀?」聽到藏族兄弟們需要幫助,年少的我也不管能不能辦到,拍着胸膛就應承下來,並連夜起草了一封聲情並茂的求助信,廣發到「朋友圈」裡。

然而,現實不是童話,少年也絕非英雄。求助信發出剎那便石沉大海,響應者寥寥。更有甚者,略帶嘲諷:「國家每年援藏經費那麽多,哪裡可能還有孩子穿不上衣服,就算真有,也輪不上你操心!」

就在我心灰意冷、準備放棄之時,一位定居香港的師兄找到了我,微信道:「小毅,我可通過香港的公益團體申請800件新羊毛衣給村裡的孩子們,但是你得向我保證,你會做好相應的手續,把每一件毛衣都發到需要的孩子手中。」如黑夜中的那束光,師兄的幫助真是「雪中送炭」。

一個月後,我帶着香港寄來的新毛衣去到村莊,收穫了一大片童真的笑容。照着師兄的要求,我把衣服做好登記,一件件發給孩子們;我引導大一點的孩子們寫下心中的感激之情,通過受人幫助播下幫助他人的種子。村莊的校長說:「每年都會有不同的團體給我們捐贈,香港團體的流程是最規範的,物資質量也是最好的,他們做公益真是專業!」

正是這次結緣,讓我對香港充滿了感激,也充滿了嚮往。所以,當收到短訊的那一刻,我便做出了選擇:要努力考上香港中聯辦,去當面感謝那位幫我「解圍」、尚未謀面的師兄,去了解、認識更多和他一樣,正直、善良、有愛、專業的香港人,去了解更加真實的香港。

然而,這個選擇,卻並不被身邊的朋友認可:放棄實習一年才獲得的國企錄用機會,放棄經過四輪面試、最終只有2名入圍者的互聯網公司崗位,去當一名收入不高而且要與家人長期分離的公職人員,這個選擇,太不「90後」了。

但我深知: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沒有一代代年輕人的捨小我、顧大家,不畏艱難,去到陝北,去到西藏,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也就不會有「七十載驚濤拍岸,九萬里風鵬正舉」的民族復興奮鬥讚歌。作為一名90後,如能有幸參與到「一國兩制」的偉大事業,參與到推動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具體實踐,做好香港的橋樑紐帶,躬逢其盛,與有榮焉!

現在,我在西環工作已一年有餘了。當港專校長旗幟鮮明地展現其愛國立場,當大學女生真誠地訴說她對駐港部隊的感激,當港珠澳大橋、香港高鐵如期順利通車,當林鄭特首獲讚「志不求易、事不避難」,我開始為香港的每一分「正能量」歡呼鼓舞,開始把自己當成香港的一分子。

我也有了越來越多的香港朋友:社區的社工、出租車司機、學校的老師和學生......他們和我分享着自己的故事,告訴我什麽是「獅子山精神」。他們讓我相信,祖國和香港的明天,一定會更加輝煌!我也一定會為當初的選擇而自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