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元宵節的文化內涵

2019-02-19
■正月十五鬧花燈。 作者提供■正月十五鬧花燈。 作者提供

馬 佳

古語稱「一」為「元」、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圓月之夜--所以被稱為元宵節。作為春節佳期又一高潮和收官之作,元宵節的隆重熱烈程度不亞於大年初一。

元宵節歷史悠久,最早源於遠古時民間在正月十五點燃火把、驅趕獸患蟲害、祈禱豐年的習俗。西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漢明帝劉莊下令每年元宵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元宵燃燈逐漸演繹為一種新民俗。隋、唐以降,這一習俗發揚光大,民眾扶老攜幼點亮燈籠、高擎火把,載歌載舞喜迎新春,元宵節遂演變成熱火朝天的「燈節」。

毋寧說,元宵節是一場大型群體公益活動,更是一部迎春祈福的華彩樂章。那香甜滾燙的元宵和熠熠閃亮的綵燈,大大激發了炎黃子孫的家國情懷和審美情趣,平添了瑰麗多姿的中華傳奇和中國故事,難怪二零零八年六月,元宵節當仁不讓地成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元宵節兩大主題是吃元宵和觀花燈。元宵又叫湯圓、湯團,象徵闔家團圓、生活甜蜜,這一天神州大地處處瀰漫湯圓的香甜氣息。源於兩漢、盛於唐宋的觀花燈,也由朝廷「燃燈祭祀道教太乙神」的宗教禮法演變為全國性重大慶典了。

唐代京城長安實行「宵禁」制,朝廷順應民意,宣佈元宵節前後三日可以破例,百姓盡可觀燈遊樂。唐睿宗李旦、唐玄宗李隆基尤喜熱鬧,命令元宵節在京城紮起二十丈高的「火樹」,點亮萬盞花燈,光亮如晝,人們圍茪齙薷歌載舞,圍觀者人山人海,一派「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景象。詩人蘇味道更寫下「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的詩句,怎一個「鬧」字了得!官府還要放假慶祝,漢文帝劉睋晲咱X宮殿「與民同樂」,元宵夜於是成了全民參與的狂歡節!元宵節民俗活動重點是吃元宵、燃燈、觀燈、猜燈謎、賞月、放煙火等等。不少地方還有舞龍耍獅、踩高蹺、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民間藝術表演。

中原乃華夏文明重要發祥地,河南元宵節亮點有「三鬧」:一「鬧元宵」,即家家戶戶做元宵、吃元宵慶賀新春;二「鬧花燈」,包括亮燈、走燈、玩燈、觀燈、賽燈、賞燈、送燈、放燈等;三「鬧社火」,包括祭祀和踩高蹺、划旱船、歌伴舞等民俗表演。這「三鬧」其實也是秀美味、秀燈火、秀希望啊!

歷代詩人們用大量筆墨記錄了元宵節的盛況。「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身閒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李商隱筆下的元宵節夜景。另一位唐朝詩人張祜在《正月十五夜觀燈》詩中云:「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茧聲。」不難想像:元宵節夜,長安城處處點燃絢麗的煙火,朱雀大街還有壯美的彩車巡遊,端的是「蜃樓海市落星雨,火樹銀花不夜天」!南宋文人姜白石更詠出「元宵爭看採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的詩句,足見流金溢彩萬人空巷的元宵夜堪稱全民「狂歡節」了﹗

北宋時期,首都汴京(開封)已不搞宵禁,元宵夜全城放焰火、鬧花燈,群星閃爍,盛極一時。《東京夢華錄》記載,潘陽湖畔用千萬隻花燈築起高大的燈樓,華彩耀眼、流金溢彩,謂之「鰲山」,引得全城百姓翹首圍觀,鞭炮聲、歡呼聲此伏彼起,場面之火爆令人驚艷!《武林舊事.元夕》更記載:「宮漏既深,始宣放焰火百餘架,於是樂聲四起,燭影縱橫,而駕始還矣。大率效宣和盛際,愈加精妙。」元宵夜的吉祥喜慶,由此可見一斑!辛棄疾《青玉案.元夕》詩云:「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他用「星如雨」三字比喻元宵夜盛放的焰火和綵燈,那五彩繽紛的燈火像被東風吹落的流星雨,閃爍明滅、璀璨奪目。元好問詩云:「袨服華妝茬B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明代大才子唐伯虎寫下「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的詩篇,明月與綵燈齊放,歌舞與歡笑並舉的盛景歷歷在目。

猜燈謎、吟燈聯,也為元宵夜平添了無限的文化氣息。北宋慶曆二年(1042年),江西撫州一名二十一歲的王姓書生進京趕考,正逢元宵節,他見一大戶人家門前掛有一盞走馬燈,燈下懸有一招親對聯,上聯是「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這位書生思考很久也對不出下聯,到了京城,主考官出的考題卻是一下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他驀然想起途中遇到的那副招親燈聯,便用它對之,竟然高中進士。王姓書生金榜題名後返鄉,再次途經那戶下家,見那副招親聯仍無人對出,便以考題的下聯「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對之,結果被招為東床快婿。可謂巧對一聯而雙喜臨門。親友和同窗紛紛前來祝賀,此人正是北宋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

封建時代「男女授受不親」,未婚女子更須遵循「三步不出閨門」的古訓,元宵夜卻破例了,姑娘們可以走出家門擠進人流觀花燈、看表演,並利用這一良機悄悄物色情侶或與意中人幽會,元宵節可謂扮演了「情人節」的角色。當時的汴京城(開封)更是「春燈萬點春如海,衣香人影何紛紛」、「樓台上下火照火,車水馬龍人看人」,這一狂歡場面正好為有情人提供一個絕佳的「戀愛平台」!歐陽修(一說朱淑貞)的《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青玉案.元夕》則有「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句......演繹的正是情人幽會、望眼欲穿的人文關懷和人性之光,所以有了陳三和五娘在元宵夜賞花燈時一見鍾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是在元宵夜破鏡重圓、宇文彥與韋影娘在元宵夜私定終生的愛情傳奇,元宵節也被稱為我國古代的「情人節」!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陽和啟蟄,品物皆春」、「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習近平主席在近年的「春節賀詞」中引用的上述古語,更令元宵節的綵燈、人流、花海、旗潮、歌浪、絲竹鑼鼓聲、驚叫歡笑聲凸顯詩情畫意、意義非凡,我們也從中領略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美好景象,這就是中國精神、優秀傳統!「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後波」,在大力弘揚文化自信的今天,傳承元宵節的文化內涵,其意義怎麼估計都不為過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