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教授 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對於本屆特區政府公佈的第二份財政預算案,本人評價較高。愚以為,主要得分在於對香港內外經濟的判斷較準確,在稅務、土地、投資領域有新思維,以及有落實的路線圖。至於最終落實情況如何,怎樣根治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痼疾,既有賴於社會各界的支持、提點與鞭策,也要政府、政黨、政團通力合作、取長補短。畢竟,政策離不開政治,政府思路清晰、通盤綜覽,也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到位與配合。
本地媒體習慣關注歷份預算案的派糖幅度與廣度。如遇全民大派錢,就更會成為媒體報道的頭條,引起鋪天蓋地的跟蹤報道,吸引各階層民眾按圖索驥、盡得其所。這種注重眼前小利的報道取態,固然是本港社會貧富差距日益拉大、基層市民不滿政府照顧不足的反射與寫照。然則,從現象到本質,再從本質到現象,媒體的慣性報道和引導,也成為香港、港人必須突破的困局。若社會發展的目光短視,社會泛政治化,勢必干擾政府作長遠規劃。
慮乎此,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第二份財政預算案,花了一半稍多的篇幅,為香港內外經濟狀況、發展前景把脈,作恰如其分的描述,為政府描繪願景、作長遠規劃提供重要基礎。預算案除指出目前舉世矚目的中美貿易糾紛外,陳茂波點出歐洲和英國脫鈎造成的經濟風險更大,筆者頗表認同。香港企業,尤其是個別跨國企業,在英倫、歐陸的投資,絕對不下於在內地與美國。
一旦英歐出事,對港帶來的投資、經濟風險為何,港商宜細思量、不可不察。與此同時,香港周邊經濟體--日韓星持續放緩。然而,危中亦見機,正如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所言,西邊不亮東邊亮,北邊黑了還有南方。位處東北亞、東南亞之交的香港,亦要把握東盟、印度中產崛起的機遇。
除了香港,歐洲、英國與東南亞、南亞諸國頗有淵源。在環球經濟陰霾之下,挺進「西太平洋--東印度洋」的赤道市場,成為諸國制勝之道。在此形勢下,香港「拔尖補底」亟待實踐,而非繼續研究、蹉跎。愚以為,香港應避開歐美、東北亞等成熟經濟體經濟倒退之險,挺進東盟、南亞,尤其是印度、印尼--雙印市場。
特區政府實宜銳意進取,隨着香港轉口、出口貿易疲弱,失業率觸底之餘,本地消費已然見底。「財爺」理應更大膽地推出赤字預算,落實更多扶助基層、照顧老弱的措施,表現出政府與民共渡時艱,也向各國政商界展示,特區政府對本港長遠發展有信心、有承擔。此份預算案思路不錯,至於執行力度、精確度是否更高,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