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聚焦兩會】親歷票房「灌水」 委員促用重典

2019-03-13

GDP虛增誤導市場 或令「劣幣驅逐良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俞晝 兩會報道)「春節的時候,我親身經歷了票房造假的事情。」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政協副主席郭躍進在前日上午的小組討論中直言,他在手機上買了兩張電影票,當時顯示影廳位置已經全滿了,結果到了現場他才發現,連三分之一的位置都沒坐滿。「像這樣偷票房、買收視率等一系列數據造假的現象必須嚴懲不貸,不然很容易造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情況。」

會後,郭躍進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在與網絡相關的服務業領域,確實出現了不太誠信的行為,例如買粉絲、買點擊量、買收視率、刷票房等等。

他續說:「近年來,國家在統計執法上,進行了嚴格的督查,由地方少數官員推動的數據造假已經壓縮到很小的比例了,但是市場這一塊,尤其是互聯網經濟領域,數據造假卻依然屢見不鮮。」但在利益驅使下,還是會有製片商想方設法用一些旁門左道、虛假營銷、票房注水等方式欺騙觀眾。

「雖然從表面上看,數據、流量造假好像對人們沒有什麼切身的危害,但事實上,這種觀念的滋長和蔓延,會使從業者不能聚焦於作品和藝術本身,也會造成虛增的GDP數據,使市場投資主體作出錯誤的判斷,形成資源的錯配。結果好的電影因為票房低,沒人願意投資;而一些低級趣味的電影卻因為有很高的虛假票房,在資本市場上獲得了更多的收益。」

加強監管 建立誠信

郭躍進表示,這就需要增強市場主體的誠信建設,在監管上則要提高水平和意識,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事實上,造假行為是經不起推敲和檢驗的,但是我們的監管部門往往認為這種行為危害不大,甚至有的是為了讓市場『看上去很美』,就用默認助長了這種造假行為。」郭躍進說,在一個誠信國家,犯錯是能被原諒的,但主觀造假的行為卻不被允許。當造假氾濫的時候,僅僅靠教育是不夠的,必須靠司法手段來杜絕這種行為。

流量造假 全民關注

「當演員,品行最重要,如果一個有劣跡的藝人,觀眾看你這個人都覺得假的時候,那你演什麼能讓別人相信呢?」全國政協委員、著名演員張凱麗在全國兩會上的一句話,第二天就上了熱搜,這也可以看出,近兩年層出不窮的公眾人物的負面報道,已成為全民關注的事件,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響。

就在上個月,央視新聞頻道播出了「『驚人』數據的秘密」的專題,以某些流量明星在社交平台上的「驚人」數據為例,指出這其中數據造假比例高達80%。香港文匯報記者發現,即使在央視報道後,在某搜索引擎上搜索「流量」,仍能發現了大量與刷流量相關的第三方軟件及平台,提供涵蓋幾乎所有時下熱門平台的刷量業務。

八卦氾濫 荼毒青年

「在我看來,流量和炒作都是有時間性的,好演員首先要有好的人品,要把德行放在首位。」張凱麗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現在一些明星的離婚案或是其他醜聞,在網絡熱搜上總會存在十天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這對於廣大網民特別是青少年,是一個很不好的引導,每天總是被這些八卦充斥,相反一些國家大事,一些值得關注的事卻被淡化。」

因此,張凱麗建議,有關部門應該研究對策,優化對於網絡媒體平台的管理細則,對其發佈的負面新聞作必要的監管,不能再讓明星八卦氾濫成災。此外,張凱麗還關注到現在一些電影廠處在非常危急、自生自滅的狀態。「如何擦亮這些老廠的金字招牌,繼續能為國人帶來更多的經典之作,這是需要想辦法挽救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