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琴台客聚】例如「3.15」

2019-03-21

伍呆呆

現代人活得愈來愈健忘了,為了克服這個毛病,便將一些自認為重要的日子從日曆上勾出,使之享受節日待遇。這些日子通常用引號並加粗以示強化。例如剛過去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在這一天,會出現一些讓人既感動又不解的事情。有微笑的陌生人上你家拜訪,他們拿着鐵錘這兒敲敲那兒搗搗,問你漏水沒有、漏氣沒有、漏電沒有,而平時你家裡要維修,給物業公司打電話,根本沒有人理你。只有一種情況例外:多付一點費用。

在這一天,大街小巷的道路兩旁,平日裡呆在單位辦公室的人們,和藹地坐在那裡耐心地回答消費者的困惑,保護者與被保護者親密接觸。

有了「3.15」,被稱為消費者的人便心裡踏實,便以為自己真的有了地位,連我都曾經有過這麼美麗的誤會。

記得那年春節假期到新加坡、馬來西亞旅遊了一趟,因懶得自己規劃行程,便找了一家有點名氣的正規旅行社。價格比平時漲了一倍,因為漲在明處,沒啥可說,誰讓你非得扎堆不可呢?漲價倒也符合市場規律。

可等到了馬來西亞,情況變得撲朔迷離。中馬二位導遊姐姐,聲稱要加200元看吉隆坡雙塔,好比到上海看金茂大廈,到深圳看地王大廈要另外付費一樣。但身在異鄉為異客,便只好掏荷包。看完大廈,拍完照片,方知上當不輕。那雙塔高聳入雲,從吉隆坡哪個角落都能看見,想不看見都不容易。便開始佩服導遊姐姐,她是在新加坡收的那200元,一個時間差就蒙騙了一群消費者。後來遊首相府什麼的都照此辦理。

曾經有過一句老孺皆知的服務用語:「顧客就是上帝」,把消費者的地位提到極致,讓人一時無話。我卻對這句話深惡痛絕,認為這是商家聯手設計的語言陷阱。這句話暗含着一個簡明扼要的邏輯:顧客就是上帝,而上帝是平日裡我們看不見的,商家中有許多是沒有信仰的,所以消費者的地位也是不存在的。弄清了這個邏輯,我們便對日常生活中一些商家們的舉動開始理解,他們怎麼可能在賺取真金白銀的時候,會把他們自己都不相信的上帝放在眼裡呢?

後來當我看到一個廣告牌差點老淚縱橫的時候,別人認為我太誇張。廣告牌上的廣告語寫的是「顧客就是親戚」。看到這句話,從親戚這個詞,我一下子想起自己的親爹親媽、乾爹乾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七大姑八大姨、表哥表姐表弟表妹什麼的。我想,假如他們來找我服務,那我還會蒙騙他們嗎?能把顧客當親戚,這才是最高的待遇。而且這種感覺也溫暖和真誠得多。這句話有點「梁山泊」的味道。

回想一下,假如那個導遊姐姐是我家親戚,她會如此對我?假如所有商家都是我家親戚,我還會擔心捱宰嗎?當然,反過來,這些所有的親戚找我辦事的時候,我還能怠慢他們嗎?

或許有一天,商家和顧客真的成了親戚,那就不需要「3.15」了。走親戚哪天不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