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高鈺) 香港城市大學宣佈近日校內有3位學者獲選為歐洲科學院院士,成就令人振奮。他們分別為學務副校長兼化學及材料科學講座教授任廣禹、數學系系主任兼講座教授Felipe Cucker、數學系講座教授楊彤。
涉獵數理領域 貢獻重大
歐洲科學院2003年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成立,旨在推廣卓越的科學技術,科學院現時設9個分部,共有來自45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成員,其中65位是諾貝爾獎或菲爾茲獎得主。
今次獲嘉許的任廣禹,在材料科學領域有重大貢獻,並早於40年前已開始推廣跨學科研究,「我攻讀博士學位時,各門學科之間都沒有交流,阻礙了研究的進步。我當時就下定決心從事跨學科研究,在物理、化學與工程之間搭建橋樑,以連繫不同學科,產生重大影響。」
他專注於有機/雜化功能材料及器件,可用於光子學、電子學、可再生能源、超快資訊處理及納米醫學。
其著作獲引用超過49,500次,用作評估研究人員學術著作數量及水平的H指數為113。他亦是60多項專利及發明的共同發明人,其中多項已獲商業應用。
至於Felipe Cucker,在22年前加入城大。他對鳥群如何以相同速度飛翔作了開創性的數學解說,稱為「Cucker-Smale群組模型」,是他最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之一,獲全球應用數學及控制工程學界的廣泛關注。Cucker坦言從沒想過會獲選為院士,故今次感到既榮幸又驚喜。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數值算法的基礎,近期的研究範疇包括學習理論、人類語言進化的數學建模等。此外,他熱愛藝術,其講授的「藝術與數學」課,論述了藝術規律中蘊含的數學特性,例如畫作中的對稱、巴哈音樂中的對位。
主力研究偏微分方程與動力學理論的楊彤,在雙曲守恒律領域取得重大成就,1999年與美國史丹福大學劉太平教授創立了「劉-楊泛函」,為一維空間的雙曲守恒律確立理論與穩定性。
他近期的研究範疇是德國物理學家普朗特的邊界層理論,該理論在1904年提出,廣泛應用於物理學、空氣動力學領域的工程學,是流體力學的重大進展,但至今仍未獲數學證明,楊彤希望用數學來證明這個理論,然後發展出適用於三維空間的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