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通識把脈】沉浸課堂 深度學習

2019-04-01

加拿大教育家M.富蘭(M. Fullan)近年提出深度學習的概念,即改變現在學習的模式,透過師生建立互信的關係,讓學生尋找和建立個人有興趣的深度學習項目,並在最終建立一個屬於學生的學習社群。在建構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最重要的並非學習量,而是培養學生對學習的志趣和拓展他們學習的深度。配合這一個學習方向,課堂的設計也應該由傳統知識為本,考試導向,轉變成讓他們可以全身投入和沉浸(Immersive)的議題和學習場景。

以通識教育科為例,課程設計是以跨單元及議題為本。但是現時不少學校的課堂設計仍然以單元式教學,加上課程的涉獵甚廣,教師在處理相關探究時,每個議題的可用課節不多,經常只能以蜻蜓點水的方式,焦點教授部分概念。

加上以考評為主導的學與教模式,更讓學生集中學習答題技能,答案也流於規範化,失卻跨單元議題探究的本意。

那麼在進一步提升學與教的效能上,我們應該要為師生預備什麼東西,才能達到我們期望的深度學習呢?筆者認為我們要聚焦於三個方面的沉浸,包括議題內容的沉浸、技能的沉浸和價值觀的沉浸。

在內容的沉浸和準備上,讓學生自主學習,籌備學生的課堂學習所需相當重要。在課堂設計上,教師可就探究的議題,鼓勵及安排學生參與資料搜集、預先進行考察活動和自我設計研究計劃,以引發他們對議題產生興趣。

當然,並非每一個議題學生都可以預先做好全面準備,特別是相關的議題離開學生生活的經驗較遠時,資訊科技就可以發揮作用。資訊科技的發展,是有效提升沉浸學習的途徑。

教師可以在學生預習備課時,提升運用虛擬實境(VR)及擴增實境(AR)等技術的影片,讓學生投入在虛擬和現實的互動,從中探索現實的數據和經驗。

其次是技能的沉浸,學生透過體驗學習或虛擬體驗學習模式,從學習活動中自行選取相關資訊,可以培養處理資訊的技能及篩選和運用資料的能力。同時亦可以透過電子學習平台互相分享經驗,即時在學與教上與同學及教師互動和切磋,提升學習技能的運用頻率和深度。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價值觀的培養和沉浸。回顧全文,Fullan提出的深度學習,包括上述的新型學習關係(New Learning Partnerships)、深度學習項目(Deep Learning Tasks)和運用電子學習工具和資源(Digital Tools and Resources),但這三個方式只是推動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手段和過程。

有效的學習,最終目標並非單純培養學生的知識,而是培養學生未來在生活中可用的6C素養,包括個人品格、創意、公民意識、溝通技能、批判思考和互相協作的精神。讓學生能夠掌握未來生活所需要的6C素養,並從中投入本地、關懷國家和理解世界中出發,建構自我價值觀。■洪昭隆 天主教培聖中學公民教育統籌及通識教育科教師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