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神州傳承 > 正文

樂見學生訪客 文化推廣海外

2019-04-03
■ 精美的燈籠融合多種元素。香港文匯報記者戚紅麗 攝■ 精美的燈籠融合多種元素。香港文匯報記者戚紅麗 攝

張俊濤的「汴京燈籠張」博物館是帶院子的兩層小樓,上下兩層加上院子共400多平方米,院子頂層用透光材料進行了封閉,這樣院子頂上和上二樓的樓梯處都可以盡可能多地懸掛展品。博物館自開館之日起就免費向廣大市民和中外遊客開放,張俊濤和家人擔任講解員的角色。

憂失「手工味」 商業化不易

據張俊濤統計,博物館在2018年接待的訪客超過兩萬人,其中大部分是學生。在元宵節前後,他一天要接待七八撥訪客。這些學生來博物館參觀,感受燈籠的多重魅力和中國傳統文化,這正是張俊濤樂於看到的。

除了在博物館裡,2018年全年,他有70多天在外講課和推廣燈籠文化,受邀去大學講課、參加各種展覽,乃至指導幼兒園的兒童製作人生第一盞燈籠。這70多天裡,他41天在河南省外,17天在國外,為燈籠推廣傳統文化,他在歐洲、非洲都留下了足跡。

儘管影響力日漸擴大,對於商業化,張俊濤卻仍在觀望。在他看來,一件工藝品無法被簡單地定位為商品。綵燈商業化,對他而言並不容易,擺在他面前的是手工製作和機械生產之間的矛盾。就他現在這種嫻熟技術,製作出一個綵燈也需要三天時間,可複製性極差,顯然這是不適合大批量生產的。機械化生產可以解決時間上的差距,可是同時也必然要失去手工製作的原汁原味。如何在傳統技藝保護與走向市場之間取得平衡,張俊濤還需要更多時間來思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