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特稿】投絲路豈只賺錢 擔責任貢獻文明

2019-04-11
■王敏剛生前與管理團隊在敦煌山莊合影。 資料圖片■王敏剛生前與管理團隊在敦煌山莊合影。 資料圖片

26年前,王敏剛便遠赴甘肅敦煌投資建酒店。他曾於2017年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時接受央媒訪問,指每個人都可作為一個絲路的使者,每個人都可扮演文化使者的角色:「無論你在經商、在做一項社會的事業抑或個人旅遊,都可在絲綢之路上發揮作用,一舉一動都可起到正面的交流作用。」

王敏剛當時在訪問中指出,他投資及建設敦煌,一切源於1992年的一次絲綢之路旅遊,「那時我看到絲綢之路在敦煌、蘭州、張掖這些地方的旅遊業發展得十分差,路都不好走,但訪客的人卻檔次很高,很多是學者、成功的企業家及教育界人士,且很多是外國人。」

開發敦煌擴視野

他表示,當時便去世界旅遊組織做了一些宏觀的調研,資料顯示文化旅遊市場中最主要的消費人群還是歐美、日本的退休人士;後來再訪問日本的旅遊協會,了解到原來在上世紀80年代時,日本平均每年有30萬名遊客要去絲綢之路,主要來看敦煌,惟當時敦煌的接待能力只有5萬人且檔次不太高,「有這個市場的動力,我們便考慮於那裡投資。」

王敏剛表示,之前開的酒店主要是設於廣州與東莞等地的城市酒店,而敦煌是文化旅遊,客源不同。他解釋,選擇敦煌是因該處有濃厚的歷史氛圍與悠久的歷史,「世界上沒有幾個地方像敦煌這樣的。從敦煌出發,4小時車程便可到達青藏高原,可到戈壁、沙漠,可到蒙古大草原,還可到祁連的原始森林。」他表示,他在深入認識和探索敦煌的過程中,提升了他對文化歷史的了解,並獲得了更多的啟發。

他指出,當時投放了逾億元,但由於當時西部還未開發,因此酒店開業時曾遇過經營困難而虧損,但從無想過放棄,而後來的形勢也慢慢轉好,「我們在當地是最好的,也是獨一無二的,而且當地有那麼精彩的資源,沒有理由不發揮出來的,它的經濟價值在有適當條件時肯定會釋放出來。」

他提到,起初是從一個商人的角度去敦煌研究市場,並認為有市場價值,希望可賺取利潤,但後來慢慢發現除了賺取利潤以外,還可以有更大的社會效益,就是對文化及文明的貢獻,「我不斷地擴大自己的視野,跟國際上很多朋友交流,這是很豐富、很愉快的經驗。」■香港文匯報記者 費小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