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責怪受害者」錯誤觀念 易令校園欺凌蔓延惡化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近日多所學校被爆發生懷疑欺凌事件,引起社會關注。有機構特別針對較年幼的小學生進行調查,發現近四成人過去一年曾遇校園欺凌,包括語言嘲笑恐嚇、肢體推撞及社交造謠等。當被問及如果遇到欺凌,三分二小學生直言沒能力處理,近半會選擇逃避,三成人直言不會求助,更有5%指會因被欺凌而產生自殺念頭。有專家表示,不少學生以至家長未能以恰當態度面對欺凌問題,需要提高危機意識,並鼓勵他們尋求協助。
因應小學生校園欺凌情況,獅子山青年商會及香港家庭調解協會於今年2月至4月成功訪問604名小學生,並在昨日舉行「童心解欺『零』」調查發佈會。
結果顯示,有38%人於過去一年曾遭遇欺凌事件,其中包括言語嘲笑、攻擊或恐嚇(27%),故意推撞或用腳絆倒(24%),社交造謠(21%)及杯葛排擠(20%)等。另亦有43%曾遭「改花名」。
調查又反映欺凌對小學生情緒有嚴重威脅,如果受欺凌,32%會感到憤怒,覺得自信心低、沮喪及害怕分別有12%至14%,另有一成人直言會因此抗拒上學,5%指會產生自殺念頭。不過,他們面對欺凌態度卻非常消極,67%人直言沒能力處理,48%會選擇逃避,30%指不會尋求別人協助。
四成指「自身有問題才被欺凌」
受訪小學生中,亦有34%指曾欺凌他人,四成人認同「被欺凌者本身有問題才會被欺凌」,逾三成人指「欺凌別人會有很多人對自己擁戴」,其錯誤心態令欺凌更易普遍及惡化。
家庭調解協會總幹事梁淑瑜指,小學生間的欺凌未必有特別原因,班裡強勢的學生可能會只因小事而「發起」杯葛行為,也有人被欺凌後「轉移」欺凌他人,以重建自己「威信」。
她表示,媒體近年報道不少欺凌事件,令公眾意識有提高,現時每月接到5個至10個青少年兒童相關的調解個案,數字上感覺較以往多。
家長勿武斷指責子女
梁淑瑜又指,家長於處理欺凌時亦有重要角色,部分人只會先入為主,甚或指責子女做得不好的地方,進一步引發親子衝突,無助處理問題,建議父母如懷疑孩子受欺凌,需要冷靜了解事情經過,不要武斷作判斷。
她又認為,學校應多舉辦講座,助學生了解欺凌概念及應對方法,亦要加強教師培訓,讓他們認識處理及預防校園欺凌的技巧,及鼓勵受影響學生尋求協助。
女兒今年讀小六的黃太表示,女兒小三時曾因拒絕與班上同學做「反叛」事情而被排擠,並向其哭訴「我唔想返學,我好驚返學」。她表示,原本以為只是小朋友「玩玩下」,及後才意識問題嚴重,惟久久未見教師妥善處理,最終帶女兒接受遊戲治療師治療緩解情緒。因為女兒的經歷,黃太設立了「無霸校園」組織,為有需要的人轉介心理治療師,或舉辦家長聚會,分享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