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碧娟:擴大三地協同效應仍需政策配合
香港文匯報訊 (記者 莊程敏) 中美貿易戰下,商界加快拓展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尋求新增長點。匯豐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昨指出,從很多客戶的部署可見,大灣區已成為他們的優先市場,該行去年珠三角工商金融客戶增長逾40%,收入亦升逾30%,大灣區也已成為該行的優先市場。匯豐是內地最大的國際銀行,期待與客戶共同把握大灣區機遇。
黃碧娟昨出席「粵港澳大灣區」交流研討會時表示,隨着很多客戶對大灣區的認識逐漸增加,有見他們已開始制訂大灣區發展策略。
匯豐過去3年重點發展珠三角地區,現時已覆蓋50個網點,去年珠三角工商金融客戶增長逾40%,收入亦升逾30%。大灣區已經成為該行的優先市場,亦是客戶的優先市場,如此積極發展大灣區,是要滿足客戶拓展業務的需要。
優勢互補 可「1+1+1大於3」
她指出,大灣區的基本概念,是促進區內人流、物流及資金流,透過這三方面的互動,創造更多機遇,帶動區內的經濟增長。現在只是個開始,隨着粵港澳三地更緊密聯繫,可以進一步擴大大灣區的經濟規模,產生「1+1+1大於3」的協同效應。而協同效應的其中一個關鍵,是各個城市之間優勢互補,要擴大大灣區的協同效應,則需要政策配合,而「規劃綱要」正好為大灣區內各城市爭取更多時間,互相討論、協調,從而落實規劃所制訂的策略方向。
去年大灣區的經濟規模已經相當於澳洲,相信隨着粵港澳三地聯繫增加,區內經濟規模或可在2030年前達到4.6萬億美元,超越紐約及東京灣區,相信發展空間很大。香港在金融、資本市場方面的優勢,再配合香港的人才庫,可以發展成大灣區知識型商業中心。
港創新科技可融入粵消費市場
還有,近年香港亦加快創新科技發展,未來將可融入廣東省先進的供應鏈和龐大的消費市場。不過她指出,有不少企業仍對大灣區採取觀望態度,而目前三地在勞工法、環保政策等方面均有差異,這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來解決,亦要有政策上的配合。
事實上,匯豐於去年中舉行的策略發展簡報會中已提到,珠三角的收入目標將由2017年的2.2億美元提升至2020年的5億美元,而中期目標為高逾10億美元。而區內貸款規模亦計劃由2017年的62億美元,目標於2020年爭取高於100億美元,中期目標逾200億美元。該行未來將為珠三角新興中產階層服務,捕捉跨境財富流動商機,如深港通交易等;捕捉工業升級及國際供應鏈升級商機和跨境互聯互通活動;發展新業務,如匯豐前海證券公司的資本業務,以及內地放寬金融政策帶來的新商機。
工總:深莞優勢助拓智能製造
同場的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亦表示,大灣區規劃綱要提及再工業化,香港有很好的科研基礎,企業可利用深圳和東莞等優勢,發展更多智能製造。據工總統計,在貿易戰下有7成廠家打算留在內地發展,反映內地仍有市場發展價值,鼓勵企業可發展更多高新科技。而政府撥款20億元成立的創科創投基金,創新科技署將於今年10月開始接受第一批企業申請。
專家:完整區域令交流更便捷
中山大學粵港澳發展研究院穗港澳區域發展研究所所長張光南亦指出,大灣區的建設實際上是由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一直在推動,從過去的「前店後廠」到現在的「粵港澳大灣區」,三地間互聯互通越來越多,包括城市、區域以及產業的合作,現時再上升到了國家戰略層面,成為一個完整的區域將可令交流更加便捷。
大灣區交流研討會嘉賓講話撮要
■匯豐大中華區行政總裁黃碧娟:從很多客戶的部署可見,大灣區已成為他們的優先市場。目前三地在勞工法、環保政策等方面有差異,這些問題需要一段時間來解決,要有政策配合。
■匯豐亞太區顧問梁兆基:中美貿易爭端可能令大灣區發展更快,因中國失去外貿增長的支持,內需便是經濟唯一支柱,大灣區是內地主力經濟區域,成為經濟主要動力。
■香港工業總會主席郭振華:在貿易戰下仍有7成廠家打算留在內地發展,反映內地仍有市場發展價值,鼓勵企業可發展更多高新科技。
■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聶德權:環球經濟增長面對下行壓力,香港傳統產業無可避免面對嚴峻競爭,大灣區正好為香港的發展注入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