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最惡爆出8米坑 搶救年半救得返

2019-06-03
■陳家賢表示已有計劃修復老化渠道。香港文匯報 記者殷翔  攝■陳家賢表示已有計劃修復老化渠道。香港文匯報 記者殷翔 攝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殷翔)身經百戰的陳家賢形容近年最嚴重的一次「爆渠」,是2015年10月3日晚沙田源禾路與火炭路交界處的一條地下1.5米直徑主幹污水渠塌陷,路面形成8米深坑,污水四溢,周邊路燈及人行道欄杆都隨之墮坑。渠務署搶修團隊克服種種困難,想盡各種辦去降低對周邊居民的影響,歷時一年半才成功把這段舊渠修復。

陳家賢說,沙田源禾路「爆渠」事故後,搶修團隊發現塌陷污水渠邊有很多喉管,包括一條煤氣喉,要緊急通知煤氣公司截停那條煤氣管,改由其他管道供氣。涉事的主幹渠主要收集附近多幢大廈的污水,沒法要求居民在搶修期間停止排污,加上路面塌陷封閉了兩條行車線引起交通堵塞,臭氣引起周邊民居不便,許多難題排山倒海而來。

日夜分流驅臭 舊渠內套新喉

陳家賢指出,維修這段主幹渠最大的困難,是一定要降低污水的流量,才能進一步維護,並需要將上游的污水臨時改道,但路面可使用空間有限,沒地方擺放臨時渠管和大型抽水機。陳家賢說:「該主幹渠的直徑比較大,將上游污水截流改道的難度大,因為香港街道空間狹窄,人流、車流稠密,有時截流改道工程比修復工程本身還耗時,工程量更大。」

搶修團隊遂採取「化整為零」策略,以其他臨時渠管分流污水,費盡周折終於成功降低污水流量。同時,搶修團隊頂住惡臭,先設法將污水盡量抽至地下渠道,安裝臨時支撐穩固路面,同時與運輸署合作疏導交通;加上大功率抽風機將臭氣驅散等補救措施,盡最大努力減低對居民的影響。

經團隊日以繼夜的搶修後,終於成功降低污水水量,之後再使用「內套喉管法」,將玻璃纖維管套入損毀的水泥渠管中,將整條老化的主幹渠更新,「翻新後的渠管設計壽命同樣達40年,確保幾十年內不會再出事。」陳家賢滿足地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