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浸大藏書票展 展港風土民情

2019-06-05
左起:何羨漁、林靖榕、關芷欣與吳秀華博士合照。左起:何羨漁、林靖榕、關芷欣與吳秀華博士合照。

香港文匯報訊(實習記者 楊曉瑩)電子化的世代下,人們漸遺忘書本的價值,但在15世紀,書籍被視為珍寶,主人甚至會製作獨一無二的藏書票貼在書上,標示擁有權。為重溫藏書票的美態,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正在該校圖書館舉辦「到此票遊」藏書票展覽,部分作品出自該校學生手筆,展現本港獨有的風土民情。

展覽共展出60多件展品,分別來自浸大視覺藝術院20世紀藝術系學生的作品,以及香港藏書票協會會員捐贈,包括香港版畫藝術家熊愛儀製作的「百子櫃」藏書票,及由台灣版畫藝術家倪又安為浸大製作的藏書票。

源於15世紀歐洲 傳中國添獨特性

學生作品主題大多圍繞學校生活、文化古蹟及當代社區藝術。如就讀該院二年級的林靖榕以東涌逸東h的社區藝術品及東涌的發展歷史為藍本,設計名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藏書票,作品中的大雁口叼太陽和月亮,寓意逸東h居民日夜工作的勤勞個性。

藏書票源於15世紀,在歐洲盛行,每款都會以小型版畫形式限量製作,在邊緣位置加上作品資料,包括藝術家簽名及版本序號,令作品更有獨特性。

藏書票傳入中國後,製作方式和風格變得多元化,採用水墨及年畫。在香港,藏書票也體現中西文化的融合,如幾何圖案、流行的藝術風格,以及拓印技術製作。

展覽將展至8月9日。此次策展人、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研究助理教授吳秀華博士表示,希望透過今次展覽讓學生通過公共藝術活動與市民互動,達至服務社區目的,讓藝術更「貼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