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十年來香港粵劇保育工作點評(四)

2019-07-21

上期提到對在過去十年政府投放入粵劇的資源帶來的成效,社會上有不同的評價。

教育大學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系主任梁寶華批評港府為避免利益衝突,委任非業界人士加入粵劇發展基金顧問委員會,由於行外人對粵劇行內環境缺乏了解,經常會出現「好心做壞事」。他舉例,政府一年四季均會資助不同團體演出,但獲資助團體中不乏一些「水準麻麻」,最終需將「賣唔去麰鰝糷f送畀阿婆阿伯」,令資助變成浪費。他又批評政府只茩咧C年資助的團體數量,並不重視質素,間接影響水準較高的劇團獲得資助的機會;認為當局應制訂長遠策略,如訂下時間規限獲資助的團體要自負盈虧,令資助計劃更具效益。對於租借場地表演的調配安排,梁寶華認為政府採用的公平原則實際上不公平,英國倫敦、美國紐約等地,團體申請場地的次序以往績作決定,即愈有水準的團體可優先獲批場地,長遠才能提高演出團體水準及有利帶動觀眾。

紅伶阮兆輝指香港從來不缺觀眾,自從粵劇於2009年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後,政府便開始投放大量資源,惟有資源不等於有好演出。他指粵劇在港發展雖「愈做愈大」,惟(演出)水平卻「每況愈下」,直言「欲哭無淚」,「政府鰜蚸蹎聸蒂悼郊x」。對於本地戲曲演出,他認為做得好,便自然會吸引到觀眾買票入場支持,但現實是「做得好或唔好都會有人睇,演出情況有時都幾不堪,直頭會睇睇下想離場走」。

另一位紅伶羅家英對粵劇前景比較樂觀。他認為要對粵劇有信心,香港每年有過千場粵劇演出,從未出現過零票房。接班人更不用擔心,有八和會館的新秀、油麻地戲院的新星和演藝學院戲曲學生,加上有資深伶人帶虓s秀表演,新秀就是他日的接班人。他相信路是人走出來的,成功失敗在於人為。

梁寶華教授和阮兆輝先生的負面評論,帶出了一項事實,現時本地粵劇表演水平不斷下降。至於羅家英先生從長遠發展來評價政府過去十年的努力,認為可延續本地粵劇舞台的生命。

另外,部分「中層演員」(上世紀八十年代入行的演員)抱怨政府資助傾斜新秀培訓,他們這批年資較深的演員卻缺乏支援,殊不公平。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