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戲曲視窗:十年來香港粵劇保育工作點評(二)

2019-07-07

上期介紹聯合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部分內容,概括而言,締約國成員須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系統的保存、研究、推廣、教育及發展,究竟過去十年香港特區政府的粵劇承傳力度是否足夠,就要看它在上述領域的工作成績如何了。

可能部分讀者不知道粵劇「申遺」進行了兩次,第一次在2004年,當時香港特區政府成立粵劇發 展諮詢委員會(簡稱「粵諮會」), 就推廣、保存、研究及發展粵劇的政策及事宜向政府提供意見,以及於2005年成立粵劇發展基金,支持粵劇人才培訓、研究、推廣及持續發展的計劃和活動。這個基金最初以籌款方式進行,獲得超過4,000萬元的捐款,包括華人永遠墳場管理委員會捐助900萬元及華人廟宇委員會捐助700萬元。2009年獲麥理浩爵士信託基金捐助1,500萬元。直至2010年,政府才第一次直接注資6,900萬元。到2018年,政府撥款為7,000萬元。

未作點評前,先申報利益。我自2004年起擔任「粵諮會」委員,共做了三屆,時間長達6年。第一屆被委任為承傳小組召集人,第二、三屆兼任推廣小組召集人,並曾協助陳劍聲和梁漢威兩位場地小組召集人制訂場地發展策略。

「粵諮會」當年先把工作重點放在為業界演出場地方面,要求康文署推出「場地傾側政策」,讓粵劇團優先租用高山劇場,在沙田大會堂和元朗劇院推出粵劇場地夥伴計劃。長期發展方面,即主張「硬件建設帶動軟件(人才)發展」,建議改建油麻地戲院作為演員培訓基地,並爭取興建六百座位高山新翼,向中、小型粵劇團提供專用演出場地。

發展軟件方面,運用「粵劇發展基金」資助專上院校舉辦粵劇課程或活動及劇團聘用新秀演員。到2006年推出「梨園新秀計劃」,資助粵劇團組織由老倌擔任藝術總監的新秀班,作為新秀演員進入職業劇團的平台,並為未來油麻地戲院培訓青少年演員計劃開路。

整體而言,上述計劃和措施均達到預期的效果:獲「粵劇發展基金」資助的「青苗粵劇團」第一批成員已做了職員演員、由香港八和會館負責的油麻地戲曲中心夥伴計劃繼續培訓新血的工作及高山劇場新、舊翼也變成中、小型粵劇團的重要演出場地。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