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掠影探索】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

2019-07-26
■徐匡慈認為新導演可把眼光放遠一點。朱慧恩 攝■徐匡慈認為新導演可把眼光放遠一點。朱慧恩 攝

電影中心總監徐匡慈給新導演的話

近年,本地新晉導演的作品不乏好評,像陳小娟執導的《淪落人》、陳詠燊執導的《逆流大叔》,均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影片」提名,票房更是屢屢報捷。新導演掀起的新氣象,固然可喜,不過,要讓這股「新浪潮」延續下去,新導演繼續Keep Rolling,也是近年常談到的問題。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影評人徐匡慈近年觀看過不少新晉導演的作品,也看到當中不乏有熱誠及具潛質的年輕電影工作者。他認為,電影就是社會的產物,若想作品得到觀眾的認同,就應該要和外面的世界扣連。「現時社會紛亂,反而可以探討更多話題。」或許,對新導演來說,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文:朱慧恩

早前,香港藝術中心舉辦「新浪潮.新海岸:康城導演雙周50遇見香港電影」,客席策展人徐匡慈特意挑選了9部1969年「康城導演雙周」的經典電影,再各自配上一套主題或意義與之相近的香港電影。香港電影的選片名單包括許鞍華的《胡越的故事》,張經緯的《藍天白雲》,許學文、歐文傑、黃偉傑的《樹大招風》等,不乏現時新一輩導演的作品。徐匡慈認為近年影壇不乏有Heart的生力軍及佳作,不過,他提出一個觀點:「現時香港有很多導演對於某些事有一定取態及立場,這沒有問題。但表達方式應是如何呢?是不是用一種口號式的方式表達就足夠呢?我想這方面需要多琢磨。」

電影要令人對社會有所反思

在芸芸新晉導演的作品中,徐匡慈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2016年的《樹大招風》。「《樹大招風》有其美學價值及社會意義,亦看得到新導演勇於嘗試的決心。」身為影評人,徐匡慈閱片無數,「電影就是推動大家去思考,一部好的電影,就是即使觀眾離開戲院,仍繼續有所思考。」他為「好電影」下出這樣的定義。他認為,電影是社會的產物,若一部電影要獲得觀眾認同,必須要和外面世界有扣連。電影作為社會產物,應能令觀眾對社會有所反思。

「《樹大招風》的有趣之處,在於解釋了『the way we live now』。電影把我們帶回1997,也藉過去的事件,讓觀眾了解到現時我們面對的一些困局。以『過去』解釋『現在』,《樹大招風》能做到這一點。」

近年,一些新導演的作品甫上映,即獲得一面倒的好評,但徐匡慈認為,電影好與否,還需要影評扎實的分析。「像《淪落人》,口碑是一面倒,但是否沒有瑕疵呢?像《三夫》,大家對它有不同解讀,但電影是否沒有問題呢?說到底,這就是輿論與電影評論之間的分別。」他提到,電影輿論很多時受感情因素或社會氛圍影響。因此,他認為,影評人的工作,就是要抽絲剝繭,嚴謹地分析一套電影究竟是好是壞。「好的地方要讚,有需要改變的地方亦應指出,這才是真正尊重香港電影。」

嘗試拍跨文化題材

多年來,徐匡慈曾擔任不同影展或電影節的評審,7月起,他正式出任百老匯電影中心總監。他認為,香港觀眾並非不看香港電影,而是想看不同類型的香港電影。「《淪落人》是很好的例子,主題圍繞少數族裔及殘疾人,是值得探討的主題。」《淪落人》的票房報捷,票房直逼二千萬。不能否認,現時香港電影業的發展不能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同日而語,但具普世價值的社會話題,是永遠受青睞。像分別於上年或今年勇奪康城影展金棕櫚獎的《小偷家族》及《上流寄生族》,便深刻地探討了當下的社會問題。「這些問題並非只存在於日本和韓國,而是全世界都面對。至於像《淪落人》就是探討少數族裔,這是每個國家都存在的問題,少數族裔如何與主流接軌,是全球性的話題。」

徐匡慈認為新導演不妨把眼光放長遠一點,拍一些「跨文化」的題材,而非只茞援馦虓L的議題。「可以有本土的題材,但當中的價值或是想法,是任何人都看得明。」他認為,現時社會紛亂,反而能讓導演有更多選擇題材的空間。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其實這是機遇,這種情況下,反而可以嘗試思考不同的題材,也有更多的故仔可以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