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葉 輝
以學術研究的角度去理解二澳的衰落,其實與上世紀60至70年代港府政策及經濟發展有關,上世紀新界鄉郊俱面對同樣問題,如因城市發展而需要在新界建水塘及集水區等,流到農田的水源相對減少,對本港農業有極大影響;此外,交通轉型。從前水路交通很頻繁,由大澳、二澳可去很多地方,如珠海、珠江口一帶;自1949年起香港與內地界線改變,經濟重心亦由近珠江口一帶轉移至中環,大澳水路交通遂漸漸疏落。
傳說二澳山上有瀑布氣勢磅礡,瀑布下的水池平靜如鏡,水天一色,稱為「天池」;網上流傳照片,看見天池邊的石上坐滿穿泳裝的人,半空有人在繩索表演走鋼線,已成大嶼山新景點;瀑布名為萬丈布,若從大澳步行到二澳,大約半小時會來到二澳小碼頭,附近有一條山路,一直沿路上山,半小時來到天池,沿路不時見水務署海報,水務署工程師連登泰說道:「所謂天池叫水澇漕,此為水務署集水區,以供應大澳食水,水務署亦加派人手在集水區看守及巡邏。」到此採訪的記者攀集水區,背靠瀑布,望向天池與山谷,風景確優美,若煙霞稍退,可眺望港珠澳大橋;連登泰指出,只要不沾水,在溪澗上的大石看風景,大澳與二澳居民一直以此水源為傲,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都有水,而水澇漕下游就是二澳,村中水源自此一水池。
從大澳乘船到二澳可省45分鐘步程,進二澳村登上「水澇漕」石級,從小路走到水池,雜草叢生,可見舊屋留下石爐灶;走回通往二澳的石屎路,不久走到二澳海神古廟,在1993年某夜,村民通宵牌局後與友閒聊,在煎魚灣海邊有古怪大石,似有人坐,翌晨遂即乘船近看,發現原來為一尊神像,神像底部明顯有一些小石攝在罅隙位置,遂向二澳村長提出為此神像立廟,當時村長不允,擲筊杯與神像溝通,問其留在二澳、大澳還是煎魚灣?筊杯擲出結果為神明對後兩者並無意見,對留在二澳建議則擲出寶杯﹙同意﹚;村民走向大澳侯王廟的解籤人查問,答覆為「不要理會村民反對,在二澳建廟吧」;村民遂在大澳及二澳籌集建廟經費,在1994年建成「海神古廟」。
二澳分為新村與舊村,原居民龔偉興說道:「我在舊村出生,在新村長大。」龔族人在清末考取功名,在村內建龔家宗祠,已變成頹垣敗瓦;龔偉興生於1949年,上世紀60年代中村落荒蕪;1965年龔家搬到大澳,他1967年出香港做裝修;村民遷離二澳理由有二:一為瘟疫,一為風水問題;在他帶路下走到二澳舊村水閘處,由大麻石砌成,他說出原委︰「二澳很少做大戲,有年不知怎的突擺一台大戲,上演劇目『水剷農田』,上演時忽行雷閃電,響雷在山邊響起,山脈劈走一大片。」村內姓龔人非常緊張,因被劈的山泥往下倒,龔氏祠堂在下面;族中人說龍脈被狳禱D好徵兆,二澳生活環境變差,遂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