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詹漢基)香港學生在國際科學比賽屢獲佳績,但在升大學時尖子多以醫科法律為目標,較少人投身科研路。香港高中生代表隊上月底首次參加國際生物奧林匹克,並取得1金2銀1銅佳績,多名成員都有志未來從事科研,並認為香港教育制度偏重背誦、評核方式僵化,影響科學教育成效。負責訓練他們的科大學者指,希望教育當局能以提升興趣為基礎,調整科學教育的教學與評核方法,從而激發學生的天賦。
在國際生物奧林匹克獲銀獎的聖保羅男女中學中五生黃摯毅自小對生物感到興趣,中二時已開始購買大學教科書自修,並將許多內容牢記腦海。
他坦言,身邊不少選修生物科的同學,固然有人立志懸壺濟世,但也有單純為了迎合家人意願,甚至事業前途而有志升讀醫科,對此感可惜。
學校課程欠靈活
黃摯毅認為,香港的生物科課程不足之處在於評分及知識應用欠靈活,例如他曾經在生物科測考中,其答案已充分說明題目要求科學知識,卻因為語句不完整而被扣分,對此感無奈。相對來說,生物奧林匹克重視變通,例如培訓時是認識實驗室中白老鼠的行為,但比賽中問的卻是田鼠行為,讓他深刻感受到現實的生物科知識,遠比書本上來得複雜。
獲銅獎的旅港開平商會中學中五生覃業晉則說,高中的生物科考試,基本上都要答出評分準則上的「關鍵詞」才能取得分數,「雖然這樣或有助穩定發揮,但其實變相鼓勵背誦,導致評核制度僵化,較難培養對生物的興趣。」
科大資優教育發展中心總監、國際生物奧林匹克香港區比賽督導委員會主席周敬流亦說,科學實驗是啟蒙興趣的關鍵,但在中學課程中港生接觸的經驗不多,「有的甚至連用火柴點火都不會」,導致無法完全發掘他們對科學的興趣與能力。
他建議教育當局可以調整課程內容,增加邏輯、資料分析及實驗等比重,避免過分強調背誦實驗,培養及發揮年輕科學人才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