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到為慶祝黎佩儀女士從藝55周年而出版的鐳射光碟。黎佩儀女士繼承了粵曲傳統唱腔,經過多年刻苦磨練,創造出自成一格的黎佩儀骨子腔,深受梨園讚譽。
說到骨子腔,某天和阮兆輝兄聊天,二人對何時開始用「骨子」來形容唱腔,深感興趣。及後,筆者翻箱倒籠,並在網上搜尋,雖然找不到何時開始用「骨子」來形容唱腔的答案,卻有意外收穫──子喉骨子腔的鼻祖是粵樂名家梁以忠先生。
澳門作家李烈聲先生在《陳卓瑩與梁以忠》一文說:「陳卓瑩和梁以忠是粵曲界雙傑,在私伙局中,都是大家注目的人物。梁以忠是著名的骨子腔,唱腔為許多人所模仿,音質醇厚。陳卓瑩把精心作品送給梁以忠,也如王心帆把精心作品送給小明星,小明星至死心戀王心帆,小明星死後,王心帆終身不娶。這是曲藝界佳話。」
另一位專欄作家童仁在2014年2月17日發表的《紀念「萬能老倌」梁以忠》一文說得更清晰,他說:「更妙的是,他同時能唱粵曲的大、平、子喉及『雜喉』(諧曲)。他的子喉幼細纖麗、雍容大度而寸度講究,世稱『骨子』腔,影響了他同時或後世的不少粵曲、粵劇旦角唱腔。他的夫人瓊仙(張玉京)即在他的直接指點下成為以『骨子腔』雄絕一時的『子喉領袖』。」
內地從事嶺南文化研究的龔伯洪先生在《粵曲名家多故事》也有相同的說法:「20世紀20年代初,她(張玉京)參加家中附近的民鏡音樂社,後來參加慶雲音樂社,得到梁以忠的悉心培訓,成為社中擅唱子喉兼能演奏揚琴的女社員。耳鬢廝磨,日久生情,她與梁以忠終於結婚,從此丈夫的『骨子腔』更令張玉京唱功獨具特色。張玉京成為專業粵曲藝人後,用『瓊仙』為藝名,以音質圓潤甜美、唱工細膩迅速走紅曲壇。」
筆者學識淺薄,一直以為「骨子腔」只用來形容「平喉」,並始自鍾雲山先生;想不到早在鍾雲山先生揚名的年代,粵樂界「神級人物」梁以忠先生已創造了「子喉骨子腔」。當然,筆者搜集到的只是間接資料,從學術研究角度,仍需待第一手資料來確認。梁以忠先生在1967年曾為「麗的呼聲」主持《歌樂漫談》節目,其中或許有資料可作佐證。如果讀者有當年的錄音,煩請電郵jetrhk@yahoo.com.hk賜告。 文︰葉世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