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冀平
清晨即起,盛裝待發。走出北京飯店南門,面對長安街,停滿坦克車,解放軍戰士正在為將駛過天安門的戰車做最後的擦拭整修。從來沒有這樣近距離看過坦克,想照相又怕不妥,見到並沒有人阻攔,都大膽起來,紛紛和坦克及身穿迷彩服的戰士合影,這可真是難得。
觀禮車長長的車隊,自長安街往西,向天安門緩緩行進,大馬路打掃得乾淨整潔,一路上都是大閱兵和為遊行做準備的隊伍們,有兵有民。解放軍有各軍種,穿着筆挺禮服,高高的個子,一張張年輕的面孔,曬得很黑,更顯得神氣威武。
路邊席地而坐的是等待遊行的中學生,穿着紅黃相間的漂亮服裝,滿臉笑容熱情地向我們的車子招手。看着他們不由想起1964年,我在北京讀初中一年級,也和他們一樣,那年國慶遊行的少年隊伍叫做「赤橙黃綠青藍紫」彩虹大隊,全是12歲的少先隊員組成,我身着紅裙,頭戴紅色花環紅領巾,走在方陣的第一排,每排100人,數萬人組成的少年方隊,齊齊走過天安門,向毛主席敬禮......瞬間,時間已過去數十年,我們的祖國今年70華誕。
一區觀禮台上都是香港人,見到許多熟面孔,分派的座位很近天安門,幾乎靠近正中,這是對香港的特別優待。天氣很好,藍天白雲,映着喜慶的披紅掛彩的天安門,所有人都在不停拍照,好像拍多少都不夠。
10點整,國慶大典開始。中央領導人走上天安門,宣佈慶祝開始。習主席的閱兵車開出天安門,轉而向東。緊隨在習主席之後有兩輛車,一輛是接受檢閱的總指揮官陪同習主席檢閱,另外一輛車牌寫着1949的車,竟然是空的。我愣了一下,突然明白,淚如雨下。
我編劇的電影《決勝時刻》正在全國放映,影片描述1949年3月中共中央到達北平,在雙清別墅指揮解放全中國,建立新中國。這部片子受到各界關注和喜愛,我接受了許多訪問。當記者問到,什麼是你這一次創作感受最深的?我想到從搜集資料、構思情節、塑造人物、尋找細節,因為時間緊迫,過程非常緊張,我按照過往的寫作流程一如既往。突然,有這樣一個瞬間,我發現我筆下的每一個人都已經不在世間,都已名留青史,突然間,一種湧動讓我激動不已,我正做着一個與以往都不同的寫作,我在用筆把這些人記錄下來,用鏡頭拍下來,留在世間,傳給下一代、再下一代。
正像是這一輛寫着1949的空車,它看起來是空的,卻裝載着無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