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稔灣村與沙洲四島

2019-10-12

■ 葉 輝

話說稔灣為屯門海灣與村落,在下白泥與曾咀間,早年考慮為新機場選址,考慮到鄰近內地而放棄,海灣現已填平,並與附近青山操炮區的山坡組成新界西堆填區,民眾無法從龍鼓灘經稔灣路來往下白泥,遂折返龍鼓灘路經屯門、藍地、廈村、流浮山,原有百多名鄭姓原居民聚居的稔灣村,遂搬至掃管笏嘉才里。

沙洲為新界西部龍鼓水道一組島嶼,即屯門區西部龍鼓灘對出的四個小島,分為上沙洲、沙洲主島、小沙洲與下沙洲,與龍鼓洲及白洲等島嶼同屬於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及海岸保護區,合稱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沙洲為中華白海豚出沒熱點。

上沙洲設有飛機燃料接收站,並有兩條海底燃料輸送管連接屯門永久飛機燃料儲存庫以及赤P角,其中連接赤P角的輸送管於2016年以定向鑽挖法重新鋪設,配合第三條跑道的填海工程,成為全球最長的定向鑽挖管道,屯門出現三個墟市,此為舊墟、新墟與三聖墟,其後俱因政府發展新市鎮而消失,墟市所面臨海灣,早已變成陸地,三墟市仍用作地名;村民在元初遷入屯門而開村立戶,經營鹽業,與漁民交往緊密,明朝年間(600年前)合力在青山山腳的屯門灣西岸興建天后廟,廟宇所在地為對外交通要衝。

天后廟背靠小丘,在入海之口如角伸出,後改稱「后角天后古廟」,內有一口鐘,鑄造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此為廟宇擴建年份;廟內除供奉天后外亦有財神與金花夫人等。

英國1898年租借新界之後不久,興建交通幹路連接大埔、元朗與屯門等;屯門新墟在1900年形成,在屯門灣北端,與舊墟相隔不遠,在1919年,青山公路全線通車,經新墟,交通方便,吸引村民到來買賣;上世紀30年代黃佩佳(「江山故人」)撰文介紹新界風土名勝,提及屯門新墟小市集,房屋為兩層高,「有橫街小巷,商店叢立,所業為布疋、雜貨、豬肉、菜蔬、海鮮、理髮、茶市、藥材等」;另外黃佩佳又提到新墟一些地方,現今尚存福音堂(中華基督教會屯門堂)、拔臣學校與仁愛醫所(仁愛堂)。

英國管治新界初期,青山(今稱屯門)屬北約理民府管理;在1947年,元朗成獨立行政區,管轄元朗與青山;在1964年,青山選為衛星城市,翌年脫離元朗自成行政區;港府將舊墟所在地留作工業區,1971年建成屯門首座公共屋h,名為青山h,其後改名新發h。

就在1973年,為配合港督麥理浩(Murray MacLehose)「十年建屋計劃」,將衛星城市發展為新市鎮,此時以屯門取代青山,作為新市鎮名稱;當大興h、三聖h、安定h與友愛h相繼落成,市區居民遷入;港府興建屯門公路連接屯門藍地及荃灣柴灣角,首期工程為三線行車道,在1974年動工;第二期工程緊接展開,1983年通車,此為長約17公里的雙程三線行車道,公路沿彎曲海岸線而建,岸邊只有小量平地,大部分路段在斜坡開鑿。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