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背景】本地生態旅遊近年大熱,「生態農莊」、「郊野公園」成了港人周末消閒及親子熱點。香港現時的陸地面積約有1,108平方公里,當中只有25%土地已發展,其餘75%的土地仍保留較自然的面貌,反映本港的生態旅遊具發展潛力。有意見認為,推動生態旅遊有助宣揚環保訊息;然而,亦有指生態旅遊為自然環境帶來破壞,到底生態旅遊是利是弊?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呢? ■李浩彰 順德聯誼總會鄭裕彤中學通識科副科主任
本港部分生態旅遊地點簡介
【海下灣】位於西貢西郊野公園北端,是本港第一個正式認可的海岸公園。海下灣水質潔淨,有繁茂的珊瑚群落。本港錄得的88種石珊瑚中,有59種可在該處找到,包括刺星珊瑚、刺葉珊瑚、蜂巢珊瑚、牡丹珊瑚及扁腦珊瑚都可在海下灣找到。
【沙螺洞】位於新界東北部,是本港蜻蜓主要棲息地,曾發現68個品種,佔全港107種蜻蜓品種中逾六成之多,其中包括全球11種罕有品種、1種為香港獨有及兩個首次發現品種。蝴蝶品種亦多,是理想的大自然昆蟲展覽館。
【大澳】位於大嶼山西北,有「東方威尼斯」之稱,是本港著名的水鄉。除了漁光風情外,大澳亦有豐富的河岸生態,紅樹區存活約香港紅樹八個品種之六,亦育有大量副紅樹、海邊植物及水生生物,是香港唯一有尖舌浮蛙(Floating Frog)記錄的地方。
【大欖郊野公園】位於新界西部,佔地5,412公頃,是全港面積第二大的郊野公園,是擁有最多郊遊路線的郊野公園,共達12條之多,而其中最為人熟悉的,要數麥理浩徑第九段及第十段,此亦為麥徑的終點,沿途可欣賞到優美的植林區及大欖涌水塘風景。
生態旅遊利弊
【利】
了解自然環境,提升保護意識
生態旅遊與普通的郊遊有異,過程中強調推廣綠色生活,透過導賞加強參與者對自然生態的了解,並親身感受生態,讓參與者們更容易了解和接收保育訊息。
有助文化承傳,並為當地居民帶來收入
生態旅遊除了強調保護環境以外,亦提倡認識及尊重旅遊地點的風土文化,過程中會介紹當地人的生活,甚至邀請當地人現身說法,例如大澳不少居民仍以捕魚及生產周邊商品為生(如蝦醬及鹹魚),而旅遊可為這些居民提供收入。
【弊】
影響自然環境
生態旅遊令自然環境的遊人增多,並集中於周末或假期,過多的遊人會破壞環境。例如東平洲周末到訪的人數是平日的56 倍,令碼頭擁擠,並遺下垃圾。而導遊使用的揚聲器及嘈吵的遊人,都會破壞雀鳥所需的寧靜環境,影響當地居民生活。
影響海洋生態
除了垃圾及噪音問題,部分海上生態旅遊亦為海上環境帶來破壞。不少觀豚活動沒有按照由漁農自然護理署所制定的觀豚守則,多於一艘船隻在海豚出現的500米範圍內觀賞同一群海豚,對中華白海豚造成滋擾,甚至令牠們被螺旋槳割傷。
【概念鏈接】生態旅遊
按漁農自然護理署的定義,「生態旅遊」為「以保護大自然資源為目的,是一種有利環境持續發展的旅遊方式,主要着重體驗和認識大自然;同時,又以符合公德的方式舉辦,設法減少影響及消耗資源,並以認識旅遊地點的風土文化為主(管制、利益及規模方面)。生態旅遊活動通常在大自然環境進行,並應有助護理或保育旅遊地點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