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文星級學堂 > 正文

【溫故知新】學業雖有成 仕途仍不順

2019-10-30
■韓愈畫像。 資料圖片■韓愈畫像。 資料圖片

韓愈因唐憲宗迎佛骨一事而被貶至潮州,官場失意,不過韓愈早年的仕途也不見得順利。

貞元二年(公元786年),韓愈赴長安應試,因唐代施行蔭襲制度,即子弟承襲父兄相同的官爵,因此韓愈在沒有蔭襲的幫助下三試不第,到貞元八年(公元792年)才在陸贄、梁肅的賞識下得以中進士,但應吏部釋謁試,又三次不中;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他三次上書宰相,自薦不得;貞元十七年(801年),經由李翱引薦給陸?,出任國子監四門博士。

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任監察御史,因關中旱災,上書批評國戚京兆尹李實,遂貶陽山令。永貞元年8月(公元805年)憲宗即位,大赦天下,韓愈改任荊州江陵府法曹參軍。元和六年(公元811年)任國子博士,作《進學解》,受裴度賞識,擢為禮部郎中。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官至刑部侍郎,是他被貶潮州之時所任之職。

由此可見韓愈的早年官場生涯曲折,特別是在貞元年間更可謂是一事無成。韓愈事業的轉捩點是他在元和六年(一說是元和八年)時寫的《進學解》,令他開始在政壇上開始有話語權,當時韓愈已經43歲了。韓愈曾先後兩次在國子監擔任博士,寫過兩篇重要的文章。一篇是寫於出任四門博士時的《師說》,寫於貞元十九年,目的是強調老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抨擊當時士大夫之族恥於從師的錯誤觀念,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

第二篇則是上文提及的《進學解》。當時的韓愈出任國子博士,文章以主客對答的形式呈現,表面上是老師對學生的訓勉,但實際上是對自己才不得用,志不得伸的申訴,更藉此諷刺當權者用人不宜,公私不分。

文章一開首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訓勉,「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方今聖賢相逢,治具畢張,拔去兇邪,登崇俊良。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云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

韓愈以此為開首,說明只要學生們能用功於學,用心於德,就會得到在位者的賞識和重用,不必擔心自己的前途和出路,頗有「不患人之不己知」之意。

然後學生對於韓愈的說法提出質疑,並指出老師在為學、為儒、為文、為人四方面都有傑出成就,為學方面做到「口不絕吟於六藝之文,手不停披於百家之編;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u其玄;貪多務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琱a兀以窮年」,對於學問的追求,韓愈持之以琚A對六藝百家之說頗有心得;為儒方面做到「觝排異端,攘斥佛老;補苴罅漏 ,張皇幽眇;尋墜緒之茫茫,獨旁搜而遠紹;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

對於守護儒家之說,韓愈力排異說,把儒家之說得細緻之處加以光大;為文方面做到「沉浸醲郁,含英咀華,作為文章,其書滿家;上規姚姒,渾渾無涯;周誥殷盤,佶屈聱牙;《春秋》謹嚴,左氏浮誇;《易》奇而法,《詩》正而葩;下逮莊騷,太史所錄;子雲相如,同工異曲」。

韓愈的文章博古通今,取各家之長;為人方面做到「少始知學,勇於敢為:長通於方,左右具宜」。為人處世方面,韓愈明理通情,知所進退。在這四方面的傑出表現,理應在朝中擔任大員,為國家出力,但卻落得「然而公不見信於人,私不見助於友,跋前疐後 ,動輒得咎。暫為御史,遂竄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見治。命與仇謀,取敗幾時。冬暖而兒號寒,年豐而妻啼飢。頭童齒豁,竟死何裨」。對韓愈的訓勉提出了有力的反詰。這看似是學生的反問,其實更是韓愈對於自身遭遇的不平之鳴。我們對照韓愈的早年出仕經歷,便知道此非虛言。

最後,韓愈以工匠和醫師切入,指出宰相用人之方應是「登明選公,雜進巧拙,紆餘為妍,卓犖為傑,校短量長,惟器是適者」,更以孟荀自況,表明自己「學雖勤而不繇其統,言雖多而不要其中,文雖奇而不濟於用,行雖修而不顯於眾」,仍能得到朝廷得賞識獲任國子博士一職,已是萬幸,更表示對朝廷的感激。

當然這都不是韓愈得由衷之言,明代茅坤評此文時便將韓愈的內心說得透徹,「此韓公正正之旗、堂堂之陣也。其主意專在宰相。蓋大材小用,不能無憾,而以怨懟無聊之辭托之人,自咎自責辭托之己,最得體。」■心台 中學中文科教師

隔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