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暴亂必致惡果 穩定就是生計

2019-12-11

趙陽

前日,香港零售管理協會公佈了一組調查結果:高達97%的受訪企業自今年6月以來持續虧損,11%受訪企業更直言即將結業,三成商戶未來半年或將裁員,保守估計近6,000人將飯碗不保。不得不說,這是一組令人擔憂的數據:受訪企業集中在連鎖店和中小企業,它們的經營狀況直接反映出社會民生狀況,苦不堪言的慘淡現實其本質是暴亂帶來的惡果開始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逐步顯現。

暴亂惡果帶來切膚之痛

不妨回顧一下,零售業慘淡的現實是如何造成的:6月9日開始,連續兩個周末大規模示威活動。彼時,一些旅遊團體開始出現小規模退單潮、酒店退訂率開始上漲,但尚未引起足夠的警覺。自6月下旬開始,社會破壞活動增多,並且不局限於周末,工作日的「和你塞」、阻路、縱火,再到後來的街頭暴力不斷,不但嚇跑了打算來港消費的內地人、外國人,也同樣嚴重影響了本地人:一方面,工作日大家從盤算放工後去哪裡消費到擔心能不能正常回家、何時才能到家,日常的消費活動越來越少;另一方面,很多零售業從業人士都是「上一天工,賺一日錢」,他們從最開始的上班途中被阻而焦急到後來幾個月無工可上、無工可返,被迫放無薪假。

失去了消費帶動的城市經濟,就失去了發展內生動力。如果說,政府很早就開始從經濟下行的角度,呼籲全體市民止暴制亂、大家齊心協力恢復秩序,對於普通市民而言,或許還感受不深,那麼,時至今日,很多人開始有了切膚之痛。

當我們看到身邊原本熟悉的小店開始消失、當我們發現外地人問候我們的第一句話是「香港安全嗎」而不再像往年一樣準備來度假,當我們發現經濟的嚴冬讓很多原本可以通過勤力勞作維持生計的家庭無路可走,我們還會選擇做沉默的人嗎?街頭暴力破壞的絕不僅是看得見的玻璃、交通燈、圍欄等設施,它破壞的是整個城市的營商環境,動搖的是城市經濟的發展根基。穩定才能帶來生計,是因為只有環境穩定,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香港消費,為城市帶來發展活力和生機,從這一點來看,穩定就是生計。

恢復秩序和積極自救

零售管理協會在披露調查數據的同時,還披露了兩點受訪企業的心聲:一是呼籲業主應該大幅度降低租金,以紓緩經營壓力;二是自由黨提倡全民派錢,派發1萬元現金或同等面額消費券以鼓勵市民本地消費。我認為,幫助零售業度過嚴冬,不應該只限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更不應該鼓勵「派糖主義」,而是應該首先「頭痛醫腳」。零售業應該聯合起來,態度鮮明支持「恢復社會秩序」,要求政府以更強有力的措施恢復香港原有的平靜氛圍。環境平穩了,消費自然就恢復了。環境才是根本。

另外,零售企業也應該積極自救,在當前的困難時期,不妨創新思路,「線上」、「線下」結合。應該看到,香港本地的居民消費內在需求並沒有減少,只是由於環境所限,去實體店光顧得少了,但消費需求還在。零售業應該藉此大力拓展網絡銷售渠道,特別是業務門類相同和相近的領域,更應該聯合起來,與物流渠道緊密合作、壓低成本,通過送貨上門等,抱團取暖,共度寒冬。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