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 > 正文

【工業4.0救港之是什麼】工廈紡紗種菜 廠佬回歸

2019-12-26
■龍達紡織主席曹惠婷表示,公司於精密製造中心的廠房有3條生產線,每天可處理3噸紡織廢料。受訪者提供■龍達紡織主席曹惠婷表示,公司於精密製造中心的廠房有3條生產線,每天可處理3噸紡織廢料。受訪者提供

【編者按】持續半年的修例風波,以及在中美貿易戰下,本港現行經濟結構的脆弱性更表露無遺。早在2015年,為免本港經濟過度依賴金融、旅遊及地產,港府已提出「再工業化」(又叫「工業4.0」),其後每年更安排資金及配套發展作推動。「再工業化」近年更成為現代競爭力的代名詞,是一個地方在創科投入、創新精神、人才及基礎配套以及吸引資金能力的綜合體現。於貿易戰背景下,再工業化不單有助港企分散產地來源風險,長遠也可改善本港經濟結構,帶來新就業職位等好處。科技園公司與生產力局的一項調查顯示,逾三分一受訪企業已在港生產、正計劃實行或考慮在港生產。香港文匯報將一連3日推出「再工業化」專輯,介紹港企在這方面的努力。

在工廈內水耕生菜,曾經聽聞;在香港開設全新紡紗廠,有點不可思議;再說到有外資計劃來港開設電子零件廠,除非腦子進水。隨茯F府2015年提出「再工業化」,並每年推出鼓勵措施作配套,已有港企由傳統工業成功轉型到高端工業。位於大埔工業h的精密製造中心正是高端工業落戶之地,傳統紡織廠成功在此開設處理紡織廢料的自動化環保紡紗廠;也有利用全環境控制種植技術,在精密製造中心的廠房「魚菜共生」量產有機沙律菜。這些正是傳統工業甚至農業,於工業4.0加持下,在香港重新邁步的例子。 ■香港文匯報記者 殷考玲

有逾40年紡織業經驗的龍達紡織,過去一直從事成衣生產,為針對生產時所多出的衣物,以及坊間廢棄衣物所造成浪費,兩年前與香港紡織及成衣研發中心合作,研發紡織品循環再造系統The Billie System,將廢棄衣物還原成為再生紗線,今年7月成功在大埔工業h精密製造中心設置廠房,成為本地首間針對紡織廢料問題的自動化環保紡織廠。

龍達紡織主席曹惠婷表示,公司於精密製造中心的廠房有3條生產線,每天可處理3噸紡織廢料,先將舊紡織品轉化成高質素循環再造纖維,再透過與其他原材料混合生產為客戶做出獨特的紗線,當中只有少部分工序如拆除衣物上的衫鈕、拉鏈等硬物需要人手處理,其他採用全自動化操作。香港廠房所生產的再生紗線,會送到公司在珠海的工廠進行加工。再生紗線是傳統紡織技術與高端生產技術的結合。

兩大難題──地少租貴

她認為,有多年生產經驗的傳統工廠,可以生產由低端至高端的產品,一般都有成熟生產技術和較強研發能力,在轉型至高端工業有一定優勢。但直言要像上世紀70、80年代般興盛是困難的,一來香港地少、二來租金貴,對需要佔地大的紡織業來說是兩大障礙,其公司目前在精密製造中心的廠房也面對地方不足問題,「我們想擴大大埔精密製造中心廠房的產能,可惜已沒有空間。我們會與科學園保持聯絡,希望可以在香港覓得合適地方擴充產能。」

即使未能在香港找到新地方建廠,曹惠婷也有第二方案。「我們在珠海有紡織廠,是日常生產成衣的基地,如果最終未能在香港找到合適地方擴充生產線,我們會到珠海廠房開設The Billie System,產能會是目前大埔精密製造中心廠房3倍。」

多層種植架 養魚種菜

同為落戶大埔工業h精密製造中心的本地室內農業種植工廠Farm66綠芝園,以全環境控制種植技術,在此處實踐室內魚菜共生,顛覆傳統農業需要佔地多、受天氣及蟲害影響的限制。每個十層的種植架,上面9層種沙律菜,底層養魚。植物將潔淨的水導回魚池,魚產生的廢物,又成為植物所需的養分,達至魚菜共生的生態循環。產出主要供應高級西餐廳、酒店等。

創辦人兼行政總裁譚嗣籇指,種植工廠目前第一期的使用率約20%至30%,相信明年5月前可達到100%使用率,若能做到100%使用率年產量可達100噸。第二期種植工廠已計劃在明年5月前完成裝修和啟用。第二期除了有種植設備之外,還會擴展到食物加工的範圍,同時期望做到全自動化收割和包裝,並生產沙律菜之外的產品,如菜汁、蔬菜片或果醬等,增加產品種類。

技術先進 港成本具競爭力

有研究報告指,超過1/3受訪港企有意在港生產或回流香港,香港工業總會主席葉中賢表示,隨茠顑′F府大力推動再工業化,有部分內地港資廠回流本港,尤其是新興工業如食品加工、高端製造業如電子零件等,不少廠商對回港設廠反應正面。他透露,有一間意大利的電子零件公司,比較過內地和香港的製造成本,由於很多配件從外國入口,如果利用自動化和先進的製造技術在港生產,製成品銷售到東南亞的話,整體成本香港可以低過內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