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字裡行間】香港舊時新聞的寫法

2020-03-03
■昔時香港,社會民生狀況,由此書可見一斑。 作者提供■昔時香港,社會民生狀況,由此書可見一斑。 作者提供

黃仲鳴

文人辦報寫新聞,早年「因利乘便」,便以傳統筆記體而寫;上篇已淺述,今再舉一例證:

「女子無才便是德,讀書識字非閨閣本份事,此言也殆非中道。德、言、工、容四德並稱,何獨於言而遺之?......(略)現港中西國人集資設塾,專訓女子,特延西國博學女傅,深明乎中國方言文字以主厥事,而再以中國女史以為之輔。一設於乍畏街,一設於士丹頓街。從此文教被於巾幗,曹大家無媿女宗、蔡文姬足稱絕學,洵足為港中光矣。」

這新聞原載於一八七二年六月十七日《近事編錄》,一八七二年七月十一日《上海新報》轉載,上節引自《香江舊聞:十九世紀香港人的生活點滴》(總編著楊文信、黃毓棟,香港:中華書局,2014年)。

這種寫法,就是「筆記體」,先述女子教育的必需,再引證儒家已有女子「言」的重要和必要。繼而點出西人「集資設塾」,分佈兩處,香港女子教育便由此而興起;報道手法在今天而言,即「特寫寫法」。

該文後有「解說」,指早於一八四二年至一八五九年間,教會在香港開辦的學校先後不下十多所,已兼收女生或另設女學。由此可見,西人興辦的兩處女塾,並非招收女生之始。

話說回頭,這書收錄的香港早期新聞,可見與現代新聞的寫法大大不同。全書分四部分:一、社會民生與名人訪港;二、法律制度與警政治安;三、教育醫療與公共建設;四、自然現象與災害防治。選錄新聞共一ま五則,分別來自當年香港報紙《中外新聞》、《中外新聞七日報》、《華字日報》、《近事編錄》、《循環日報》。十九世紀中後期香港社會的狀況,由此可見一斑。一卷在手,得益豈止「點滴」!

當年新聞悉採順敘法,即「正三角」或稱「正金字塔」報道法。

「九月三十夜,有陳村之香港渡由香港內利龍渡啟行,駛至虎門穴地方,突來賊船二艘,施放鏢炮,向渡轟擊。該渡與之拒敵,無奈賊眾,炮聲不絕,彈如雨下,渡船力不能支,竟被賊眾躍過渡中,所有貨物、銀O以及炮械盡掠一空,隨即遠颺。河面盜風之熾可畏哉!」

這新聞刊於一八七二年七月十二日《近事編錄》。最後一句「河面盜風之熾可畏哉」,乃操筆者或編者的感言,是否有違現代新聞的客觀報道,見仁見智而已。

這書所錄新聞除可見當年的香港社會狀況外,還可見那時新聞的報道手法。當然,那時還沒有什麼記者,多由編輯據道聽途說,或當事人、官方所言而編寫成,真相是否如此,那還要驗證;但不理如何,若干事實如上文所說的成立兩處女塾,料是真確;至於賊船劫財物,確有此事,行文加油添醋,如寫小說,亦無可厚非也,讀者看得亦眉飛色舞。今有等新聞報道,何嘗不是如此。嘻!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