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我們「二十世紀中國小孩」較多接觸的中國傳統詩,以五言詩和七言詩最多。當中唐代開始流行四句一首的「絕句」和八句一首的「律詩」,叫「今體詩」。漢代五言詩七言詩的格律要求,沒有「今體詩」那麼嚴格,都叫「古體詩」。唐朝以後,傳統讀書人都學寫作絕句和律詩,直到清末,以至今天。民初出現了沒有什麼格律要求的新詩。先秦時期未有五言詩七言詩,主流就是《詩經》的四言詩。換言之,中國詩最籠統的分類就是四言詩、古體詩、今體詩和新詩了。宋朝盛行詞,詞又稱為詩餘、長短句,與今體詩關係密切,也有嚴格的格律。我們今天要學做今體詩和詞,應該由學做對聯入手。這一系列短文,就是要與年輕讀者談談學對聯的基本要求。
「二十一世紀中國小孩」要學格律詩詞和對聯,有一個漢字平仄的小難關!因為格律詩詞要用中古漢語的平仄,今天全國推普,十幾億人日常都用普通話溝通;於是「入派三聲」的現象就影響了大家欣賞和創作格律詩詞了。且舉一首許多人讀過、相傳為唐代大詩人李白所作的《憶秦娥.簫聲咽》詞:「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詞有詞牌,填詞要按詞牌規定的格式,包括字數、平仄和韻腳。如果詞分上下兩片,書刊印刷用一個斜槓(/)分隔,那就不必分段,節省篇幅。這首《憶秦娥》全詞四十六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一疊韻,以入聲韻部為宜。具體是上片的「月月別」和下片的「絕絕闕」押入聲韻。現代漢語普通話已沒有入聲,月派到第四聲(去聲),別、絕派到第二聲(陽平聲),闕派到第一聲(陰平聲)。所以用普通話欣賞這首詞,平仄就不對應了。
那怎麼辦?如果是大中小學生初學古代漢語詩歌,用普通話唸誦也可以。但是同學打算學詩歌創作,那是深一層的功夫,作詩要參考《平水韻》,填詞要參考《詞林正韻》。
這不是很麻煩嗎?是呀!今天古代漢語的基礎教育重在學賞析,詩詞創作是進階的「高級文字遊戲」,故此有額外要求。
毛主席也是這樣學呀!毛詩人也發表過一首《憶秦娥.婁山關》,作於一九三五年,其詞曰:「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此中「月月咽、越越血」押入聲韻。普通話咽字派到第一聲(陰平),越和血都派到第四聲(去聲)。李毛兩位的作品如果用粵方言、閩方言、客家方言來唸誦,因為仍保留入聲,韻味就不一樣了!毛詩人是湖南人,母語湘語也沒有了入聲。他還是按照傳統,用中古漢語的平仄去從事中國傳統詩詞的創作。
回到我們要談的對聯寫作,可以從四言聯、五言聯、七言聯入手。「入派三聲」帶來一些麻煩,但是我們總該學會分辨不涉及入聲字變讀的其他所有常用字的平仄呀! 〈對聯入門〉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