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信而有征】寧要衛生紙不要口罩?

2020-03-16

劉 征

法國最近出現了一則新聞。一位中國學生在乘坐地鐵的時候因戴口罩被罰款150歐元。罰款的理由是這位學生違反了2010年法國頒佈的禁蒙面法。這條法令規定,在公眾場合不得用任何東西遮擋面部,否則視為違法。

在當年,這條預防恐怖分子作案的法令就曾引起過強烈的爭議,社會普遍認為這件事當中有種族歧視的味道。畢竟在法國,只有穆斯林婦人出門才戴面紗。所以很長一段時間,這條法令都被諷刺為面紗法令。更有許多政治家把這件事看成是一個極危險的信號,認為這件事意味着法國極右翼政治力量的抬頭。現在回頭再看,他們顯然是對的。從當時到現在,代表極右翼的政黨國民陣營確實愈來愈強了,而法國僅僅是整個歐洲的縮影。

但戴口罩被罰款這件事終於被證明是一個烏龍,是有人冒充警察趁亂作案造成的,這不是又一樁極端的政治事件。不過法國政府似乎也沒想借此機會明確一下戴口罩的好處。即便按照目前的疫情,防護和隔離已經勢在必行,但民眾寧願排着長隊去買衛生紙,也不戴口罩。甚至法國的芳鄰意大利,還有議員因戴口罩被嘲笑,並憤而離場。

對於經歷疫情最深的中國人來說,此事有些不可理解。明明有個國家早已經歷此事,並防護得當,讓疫情得到了控制,為何歐洲並未照單全收?顯然,這不僅僅是多黨制帶來的行政延誤或資源不足導致的。這其中,有濃重的文化傳統在起作用。這種傳統就是歐洲人對日常生活的迷戀。所謂日常生活,就是日復一日。前一日總是先於後一日到來,因此後一日也就帶有前一日的影子。所以,他們寧願要衛生紙而不要口罩。因為衛生紙是日常的一部分,是在家庭當中默默進行的消毒活動,是一種個人生活的延續。口罩卻是反日常的,代表着示人以警。這套邏輯聽起來頗有點諱疾忌醫的意思。

但這就是日常生活的邏輯,在歐洲極為普遍。尤其在法國,這套邏輯非但是個人的信條,而且有整個理論界的支持。法國的文化研究學者德塞爾托有部足可攤書擁百城的著作《日常生活實踐》,風靡歐美學術界。只看書名,就能發現這部書的主題是日常生活。第一部還在講日常生活實踐的理論,到了第二部,副標題乾脆變成了《居住與烹飪》。至於布迪厄那部《區隔︰趣味判斷的社會批判》,更是從民眾的日常生活喜好去了解品味為何物,進而分類品味,並尋找品味與各階層之間的關係。書是批判性的書,但也道出了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位置難以撼動的事實。至於薩特的存在主義就更不必說了。

所以日常生活的典範是法國。承認了日常生活,也就相當於承認了生活的平淡,人因此會有點隨遇而安的淡然。法國人下雨從不打傘,只會聳聳肩,說:「le mouille ne me fait pas peur(雨滴可無法讓我害怕)。」這是法國人頂浪漫的一個證明,但你也可以將這種行為看成是一種日常的慵懶。在這種生活哲學的支持下,法國總統在疫情愈來愈嚴重的時候偕同夫人去看話劇,也就不足為奇了。他這是在明確鼓勵民眾照常生活下去,並且,依然不戴口罩。

但這種日常哲學畢竟是有局限的,它無法應對災難這種反日常。於是在強大的敵人面前,法國人的執迷行為就變成了從容赴死,帶着點逆來順受,又朦朧中夾雜着以精神抗爭命運的勇敢。不過,精神勝利法終究無法拯救肉體,身染重病的人注定要在無助和絕望當中悄然死去。對於這些人來說,當他們離開的時候,感受到的只有深深的孤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