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柏楊的《家園》回憶錄,是寫他一九四九年赴台、四十年後(一九八八年)第一次踏足中國大陸的經歷和感受。其中兩章《大陸文學大系》和《捐門檻》的內容與筆者有關。事緣早年(上溯一九八七年),柏楊有一次來港,談起大陸開放後,湧現一群新銳的作家,台灣讀者諱莫如深,所以他表示要主編一套大陸文學叢書,並希望我協助代組稿。
柏楊在《大陸文學大系》一節寫道:「(一九八七)三月,我去香港參加香港電台主辦的讀書節目頒獎典禮,和作家彥火先生晤面,我告訴他我的構想,當時,海峽兩岸還沒有解凍,但暖和的氣息,已開始擴散,我有心在台灣一系列介紹大陸作家的作品,使大陸作家能在台灣家喻戶曉,作品能在台灣流傳,並藉着台灣精緻的印刷,更進入海外華文市場。但我對大陸文壇毫不熟悉,三零年代作家當然有印象,四零年代以後作家因兩岸徹底隔絕緣故,連姓名都不知道。所以我拜託彥火先生義務幫忙,作家名單及作品,統由他決定,他初步遴選十二位作家(包括一位詩人),每人作品一冊,共十二冊(包括詩集一冊),稿酬每冊港幣一千五百元。彥火先生對大陸作品在台灣市場情形,略有所聞,詢問我是不是有出版社委託我辦這件事,當他聽說只是我個人的計劃時,深為擔心,但仍被我說服。」
其實,我乍聽柏楊的設想,起初有些擔憂。因為其時台灣「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還未取消,內地作家作品在台灣是被嚴禁的。換言之,出這套書有政治風險。此其一。還有台灣讀者是否對內地作家作品感興趣,市場未卜。此是其二。
在柏楊的盛情要求下,我最後答應為其組稿。我後來通過內地作家陳建功兄的協助,組成了十二部稿,包括莫言、王安憶、劉心武、鄭萬隆、余華、賈平凹、舒婷、諶容、陳建功、張承志、格非等。
中國大陸開放後,十二位內地新銳作家的選集,嚴格來說並不是什麼「大陸文學大系」,充其量是一套小型叢書而已。反而在出版過程中很不順利。
據柏楊後來憶述:「半年之後,十二位作家的十二冊稿件寄到台北,我送給遠流出版公司總經理王榮文先生,特別聲明,第一、我同意不署名主編,他可以用任何人主編,只要能幫助推銷;第二、他除了直接付香港彥火先生所轉付的稿酬之外,我不收一文酬勞。但仍不能使王榮文動心,兩個月後,他問我是不是可以轉介新地出版社,我說當然可以。結果新地出版社把稿件退給遠流。我只好多複印一份,分別再向駿馬出版公司總經理林明珠女士、林白出版公司總經理林佛兒先生推薦。最後,林佛兒勉強接受,他認為十二冊不能一次出齊,準備一個月出兩冊,使資金的壓力得以平均分配,但必須由我擔任主編,並付我每冊新台幣五千元主編費,十二冊六萬元,那時新台幣還沒有升值,約合美金兩千一百元,我很高興擔任主編,但不接受一分一毫報酬。這十二冊書定名《中國大陸作家文學大系》,當我啟程前往大陸時,已出版八冊。」
(柏楊誕生一百周年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