彥 火
柏楊認為,兩岸睽違凡四十年,彼此間產生隔閡,所以他希望《中國大陸文學大系》可作為文化橋樑,「文學不但使真相現形,也使人生命充實和豐富。透過文學,不但使兩岸彼此了解增進,進而相互激賞,也終於在彼此尊重之下,建立同心共榮的前途。」
由於在台灣出版這套書存在政治危險和市場的不確定因素,所以當時定的稿酬每位作家一千五百元港幣是象徵式,比內地開放後稿酬的大幅漲價,有一定距離。最初入選內地作家因從未在台灣出書,加上陳建功兄的江湖地位,全部作家答應這個條件。
但是,事後個別作家還是傳來一些微言。首先是輾轉聽到諶容女士不滿意稿酬,後來不免有人起哄,雜聲愈來愈多,作為中介人的我,更備受質疑。為清白起見,我只好向柏楊求救:「我們原想為兩岸的文化交流盡一點力,斷不料竟到如此地步」,並懇請他出一份稿酬證明,「否則,我就算跳進大海,也水洗不清。」我怕郵誤,立即傳真過去。
柏楊當天便出一份簡短聲明,重申稿酬是一千五百元港幣,並向我致歉:「深感對你不起,你並沒有從中拿一文錢酬勞,還要付出郵費和分出時間,當初,只是看到海峽兩岸隔絕四十年,希望盡一份文化人的責任,才把大陸作品介紹到台灣,如此而已......」表面上似乎風波已過去,其實不然。
一九八八年,當柏楊返內地考察及探親,途次北京,北京一些入選「大陸文學大系」的作家,相約去拜會柏楊,當然柏楊也想見這些素未謀面的作家。結果聽說有一位劉姓作家,表示堅決不見,還說了一句很不中聽的話:「柏楊搞作家大系,還不是『捐門檻』!」(見柏楊《家園》)
「捐門檻」是舊中國封建社會一些婦女為消災,便為寺廟捐一條門檻,當作婦女的替身,為眾人踩、萬人跨,以救贖自己的罪過。魯迅小說《祝福》主角祥林嫂因改嫁生了個兒子,被視為大逆不道,所以聽信柳媽的話,向土地廟捐了門檻。
「捐門檻」無疑是惡毒的咒語,傳到柏楊的耳中,為之勃然大怒。在他的大陸行回憶錄《家園》便原原本本寫出來。
我對「捐門檻」事件原本並不了了,還是後來讀到柏楊在香港《明報》連載《家園》披露才知道,但在《家園》中,柏楊並沒有具明「捐門檻」是誰講的。
某次,我在香港接待一位入選的劉姓作家,在我請他吃飯的期間,不知什麼原因,突然說起此事,這位劉姓作家當堂翻臉,指着我拍案而起,說這件事因我而起,我要負起最大的責任。平時語拙的我,竟然會氣得說不出話來。
事後憶起,這位劉姓作家反應如此強烈,不就是自己對號入座嗎?﹗如果他沒發這一通大脾氣,我還不知道說柏楊「捐門檻」是何方神聖哩!(柏楊誕生一百周年之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