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鵬情萬里】疫情之下的距離感

2020-04-22

趙鵬飛

每天醒過來睜開眼,第一件事便是打開手機,看看疫情榜,再看看特效藥和疫苗研發的進展情況。3個多月過去了,眼睜睜看着疫情確診人數,從1萬滾成了200萬,超過16萬人的生命,已經被斷送。現實依舊保持了慣有的真實和殘酷,不僅病毒的源頭和中間宿主還未查清楚,特效藥物和疫苗研發進展,也未能如奇跡降臨。面對深不可測的自然,人類數千年積累的醫學功力,顯得羸弱而無助。

多年之前因為颱風數量變幻,我曾去專訪過一位氣象科學家,他說過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他說,人類有系統且準確進行的氣象觀測尚不足百年,遑論能從中找到其運行的規律。疫情如今蔓延至此,將這句話放到醫學領域,大致不差。這並非是束手無策的悲觀之辭。認識自然、敬畏自然,到順從自然、師法自然,才是真正的科學精神。

疫病當前,環球同此涼熱。地球上的70億人,該即刻放下過往一切偏見,同仇敵愾,攜手並肩打一場疫情殲滅戰。很可惜,疫情沒有國別,人類有,政治人物尤其有。疫情之初,不同種族不同意識形態之間的沉渣驟然泛起,詆毀諷刺之聲不絕於耳,以鄰為壑各掃門前雪的心態,比比皆是。疫情蔓延,全球幾乎沒有一塊可以置身事外獨善其身之地。尤其是疫情開始在歐美大面積傳播後,為選舉計、為推卸責任計、為轉嫁內部矛盾計,居心叵測用心險惡的陽謀陰謀,藉助社交媒體和無所不達的網絡,像射出的無數利箭,倏忽間,就把理想中希望能織就的全球防疫大網,刺得千瘡百孔。人性的惡在政治的加持之下,隨之被空前放大。

張愛玲說生活是一襲華美的袍,裡面爬滿了虱子。倘若有機會,把這張網子徹底掀開來,攤在大太陽底下暴曬,恐怕爬出來的不僅僅是鋪天蓋地的虱子,一定還有為數不少的豺狼和虎豹。

就如同善惡沒有絕對之分,疫情也並非一無是處。從目前已知的情形來看,飛沫仍是主要傳播途徑,民眾戴口罩和勤洗手這兩項做得好的區域,疫情明顯得到緩和。疫情過後,保持個人口鼻和手的清潔習慣,應該會讓更多的人畢生受益。除此之外,人和人之間保持適當的距離感,亦是阻止疫情社區傳播的重要措施。

在落實避免群體聚集保持社交距離這件事情上,付出慘痛代價的內地,落實得最為到位,其他華人聚集的區域次之,西方國家最差。這也顛覆了過往的一個認知:與西方人相較,東方人更喜歡聚集和熱鬧。我住的街區,外籍人士多,咖啡館、酒吧、外國餐廳密集。疫情洶洶,外籍人士們照舊三五成群,坐在街邊聊天、喝咖啡、喝酒。中國面孔則不分男女老少,無論早晚都是人人罩不離口,個個緘默少語。

距離感是一個冷感的中性詞,遠了,就是疏離,會被冠上不合群;近了,便是親密,容易失了分寸亂了秩序。在社交生活中,距離感要拿捏得好,並非易事。在人多地方小的香港,更是難上加難。住的地方再小,總歸可以依照個人經濟狀況自行掌控,再怎麼挪騰,也是可以做到秘不示人。公共活動的空間,譬如餐廳、咖啡館、郊野公園、海灘等卻是一點辦法也沒有。最常去的餐廳食肆,商家為利益計,恨不得桌椅的尺寸都減到最窄。吃一頓飯,和陌生人搭枱,也是常有的事。周末或是公眾假期,平日裡人跡罕至的郊野公園,人頭湧湧擦肩接踵,不輸旺角。拜疫情所賜,現在隨便走進一間餐廳,桌椅都擺放得稀疏空落,吃碗粥粉麵,也能舒舒服服地伸長腿來坐。港鐵、巴士等公共交通工具上,安靜疏朗,連大聲講電話的人都沒了蹤跡。

話又說回來,閒適疏散的距離感固然重要,萬千為稻粱謀的人,還是要先溫飽無憂了才能體味。我還是繼續盼着天降奇跡,趕緊來一場龍捲風,把這場愁人的疫情吹得無影無蹤。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