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wenweipo.com/2020/05/20/a04a.jpg)
收入逾半靠補貼 審計署都無法查數離譜
文憑試歷史科一條冷血荒誕試題,不僅顯示考評局審題出題機制或存在漏洞,更揭示其「無王管」問題嚴重。考評局挾「獨立法定機構」之名,除行政長官可向其發出有關職能的指示,外在監督一律欠奉。事實上,考評局過去更以「自負盈虧」為由,連其他法定機構包括廉政公署等都要接受的審計署行政管理監察亦能避開,成為「超然」的「獨立王國」,情況堪憂。隨着政府去年起資助考試費,考評局其實已經達到「過半收入來自公帑」的審計門檻,如何加強有關規管,成為了急切需落實的議題。■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
考評局是獨立的法定機構,享有日常運作上的自主權。以今次歷史科試題為例,最受社會關注的「審題委員會」,人選由考評局全權負責,相關人員身份保密,外界不得而知。而哪怕試題偏頗有目共睹,甚至教育局局長楊潤雄親口要求取消試題,考評局亦只作官僚應對、沒正面回應,只推說由考評局委員會開會決定。
聲稱「自負盈虧」 避開規管
考評局一直以財政獨立名義運作,按現行《考評局條例》,該局只須把已簽署的考評局賬目報表,送交事先經行政長官批准而由考評局委任的核數師,並在核數師核證後,將相關文件和報告呈交行政長官及提交立法會會議席上省覽就可。意味只有行政長官及考評局委任的核數師可就其賬目提出質疑,立法會只可提出質詢。
事實上,考評局於法定機構而言亦屬「超然」的單位,諸如僱員再培訓局、香港生產力促進局、醫院管理局、職業訓練局、演藝學院等,甚至包括廉政公署在內,均有受到審計署不同方面或不同程度的監察,包括對人事、管理、行政、內部機制等監察,過往的審計報告也揭示相關機構不少需要改善的問題,唯獨考評局以「自負盈虧」為由,原來並不在此限。
香港文匯報翻查審計署職能,當中有關「衡工量值式」審計工作,是就受審核組織在履行職務時所達到的節省程度、效率和效益進行審查,受審核組織除包括政府部門外,亦包括公眾團體、公共機構或「過半數收入來自公帑」的受審核機構。
事實上,考評局近年連年錄得虧損,受公帑資助程度逐漸增加,包括去年起政府陸續亦向考評局撥款3.6億元,以支持考評局「有效運作」;而隨着去年起政府資助文憑試學校考生的考試費,更令其公帑收入比重大幅增加。
公帑填氹已達審計門檻
香港文匯報翻查考評局18/19年報中的財務報表及相關資料,截至2019年8月31日止的年度全面收益表顯示,考評局2019年收入總數約4.7億元,其中文憑試佔1.87億元,包括1.5億元來自政府代繳考試費,而由教育局委託舉行的全港性系統評估/基本能力評估佔8,000萬元、政府補助則佔5,000萬元,三項合共約逾2.8億元,佔收入總數達六成,明顯已達到接受審計的門檻。
教育局日前表明需要檢討現行考試的出題審題機制,以長遠確保考試及試題的質素。惟早在今次文憑試考題「出事」之前,考評局過去10多年已曾出現一連串試題及試卷相關問題,更多次被申訴專員公署狠批行政失當及監督不足。
考評局是負責重要公開考試、公帑佔總收入逾半的機構,多名教育界人士及立法會議員都提出,該局毫無制衡的情況是否理想,繼續財政獨立是否恰當,有關問題均值得公眾深思(見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