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評局「無王管」問題嚴重,過去主要是嚴重考試錯誤公諸於眾後,才有機會被申訴專員公署立案調查。香港文匯報翻查資料,找出多年份狠批考評局監督不足、疏於職守、得過且過的調查報告,相關評語或情況雖不至於直接反映目前情況,但所謂借古鑑今,相信仍有一定參考價值。
講裙帶不反省 頭痛醫頭
公署2002年針對考評局前身考試局,於會考及高考一連串試題出錯的調查報告,當中提到該局欠缺公開招募制度,如審題委員會成員,只是由該局內部推薦他們認識的人擔任,認為部分人接受委任「純因個人友好關係」。報告又批評該局監督不足,管理層沒有主動監督和指導個別科目主任。
而2004年針對遺失答卷的調查報告,提及考評局由1999年至2003年合共遺失77份會考及高考答卷。報告批評考評局處事手法缺乏透明度,與問責管治模式相違背,甚至會令人認為該局疏於職守,沒有對考生盡責。從宏觀角度來看,也損害了公眾對考評局推行本港公開考試制度的信心。
此外,2009年針對多宗有關會考及高考試卷出錯的調查報告,則批評考評局容許負責審題及校對的評核發展經理,同時擔任試卷擬題工作,質疑當中存在角色衝突;同時,報告提到該局部分人員認為「不小心出錯是人之常情」,批評其態度得過且過、不思改進,極不可取。
報告又指出,考評局當時的補救措施主要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從程序着手,治標不治本,認為該局委員會應從更宏觀的角度深入分析,找出問題的根源。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姬文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