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楨 教授 香港未來城市研究所副主席
早前,立法會通過了海洋公園54億元的撥款,讓其暫時避過結業的命運,未來尚有約一年時間作全面深入的檢討。由於該園要重新定位,而且改革的力度可能是建園數十年以來最大,因此,海洋公園的董事會、高級管理人員團隊也要來一次「大執位」。
假如,這筆數十億元的撥款,能讓海洋公園軟着陸,那麼這些公帑還是值得花的;然而,假如海洋公園仍是舊酒新瓶,以既有思維走老路,就不符合謹慎而負責的公共理財原則。
擺在海洋公園面前的問題之一,是公園究竟為誰而立?放眼全球,要經營主題樂園越來越難,無論從文教、社會還是商業角度觀之,都是投資大、回本慢、風險高的買賣。
事實上,對於主題樂園最熱切的國家,既不是中國,也不是美國,而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日本。該國的都、府、縣,大大小小主題樂園數以百計。因為工作、旅遊的緣故,筆者去過不少日本的主題樂園,這些樂園能夠得以持續發展,且有不俗前景者,可能只有東京迪士尼和大阪環球影城兩個。其他以野生動物、卡通人物,或大型機動遊戲作招徠的主題樂園,多苟延殘喘。
作為對照,香港比日本更需要主題樂園嗎?又或者,考慮到本地區比日本更成熟、更完備的城際交通,我們的主題樂園規模夠不夠大、夠不夠多?
假如海洋公園是作為政府資助的公營機構,也就沒有賺錢、虧錢的問題,主要應考慮文教及社會長遠效益。若如此,又有什麼必要長期作大規模投資,不斷增加、更新景點和設施,以吸引更多本地及外來遊客?
若果海洋公園的定位是必須盈利,或以自負盈虧為原則,那麼,就應當取消所有商業限制,讓更多商業元素、資本、技術和人才進入海洋公園策劃、拓展與營運。
坦白講,在經濟學術研究範疇來看,筆者對於機管局、貿發局、港鐵等等半公半私機構的營運效率,一直存有疑慮。隨着特區政府出現財赤的機會越來越大,有關機構持續發展遇到的挑戰也越來越大,海洋公園正是其中之一。
如能證明海洋公園在生物保育有特殊的教育功能,相關設施可以保留,能長期獲得政府資助;而海洋公園佔有的土地,即使難以全數以商業模式營運,也可按七三比例,撥出部分土地建設公私營房屋,以解香港房屋供應短缺的燃眉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