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言語不通也無礙溝通 藝術品傳遞訊息 超越界限

2020-07-04

與別人溝通,我們習慣了用對方熟悉的語言,甚至為方便溝通而學習對方的母語。惟我們難以學懂世間上的每種語言,所以總會遇到言語不通的時候。其實,語言並非我們溝通交流的唯一方法,就如我們可以從藝術品中感受到藝術家所詮釋的中心思想,這是超越了語言層面的溝通,使得和素未謀面、沒有共同語言的人可透過觀看藝術品接收其傳遞的訊息,使互相溝通昇華至另一層次。 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美婷

日本大阪國立國際美術館與新加坡美術館聯手合辦「言語不通」展覽,即日起至9月13日於大館舉行,展覽是探討文化交流的意義,探索藝術可在當中扮演的角色。大館藝術主管 Tobias Berger 表示:「是次展覽建基於文化理解和合作,向公眾展示多件非傳統意義上的藝術作品,而這些攝影、錄像、演出等的表現手法現已成為藝術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香港市民可藉『言語不通』展覽欣賞到亞洲兩所主要美術館的當代藝術藏品,機會十分難得。」大館更在其官網上新增了「VR 360度虛擬展廳」,讓市民可安在家中透過互聯網,以VR形式遊展廳。

外國演員翻拍港產片

展覽名為「言語不通」是源於這展館中的同名作品,其作品展示於展館的入口處,彷彿和展覽名稱互相呼應荂C《言語不通》是加藤翼(Tsubasa Kato)的作品。其包括了錄像影片和打印相片,作品拍攝於韓國和日本中間的對馬島,影片中日本男子與韓國男子於對馬島上要完成任務,他們因互不明瞭對方的言語,起初難以溝通,然而有賴兩人的耐性和風趣個性,終究成功合作。日本男子坐在韓國男子肩膀上,在沙上插入一塊二維碼告示牌。加藤翼透過此作品諷刺國族之間無法建立共通語言,片中兩人不得不暫時擱下各自原本的溝通方式,而透過設身處地的同感,可能是超越界限的最佳方法。

《華樣年花》是黃漢明的錄像影片作品,全長4分鐘,作品據導演王家衛的電影《花樣年華》改編,黃漢明翻拍了女主角準備質問丈夫是否出軌而與男主角預先排練的一幕,與之互相映照的,正是翻拍過程中他跟演員的綵排。短片由一名白人女演員分飾男女主角,藝術家則在旁提示,教她跟茼o不懂的粵語來唸對白,這場戲分別用了三種語言、放在三個屏幕放映。

木塊翻動現日蝕天象

走入展館的另一端,一座奪目、大型的混合媒介裝置映入眼簾,它是泰國藝術家Wit Pimkanchanapong的《不算日全蝕》,藝術家表示,某天晚上在曼谷安裝作品時,觀察到作品鰭狀的木塊有節奏地翻動時所投下的陰影,於是設法參考日蝕天象,以機械方式重現此效果。這件作品的陰影是由機械產生,而機葉轉動的「沙沙」聲彷彿提醒人們這並非天象。作品翻動時陰影落在四周的牆壁上,更加帶出如日蝕般的神秘感。

展館中有個位置搭成快餐店的模樣,這是高山明的《麥當勞廣播大學(香港版)》,這是一個流動的演講節目,觀眾可在戴上現場人員提供的耳機聆聽演講,演講以往也曾在世界各地的麥當勞分店或仿造場所中舉行。高山明在這系列講座中請來一群被收容國視為「難民」或「移民」的人,分享茈L們在異鄉生活的經驗,觀眾可以掃描課程上的二維碼,在手機上串流收聽講座。作品凸出了主流文化視為「他者」的人所經歷的故事,探索在公共和私人的空間中,如何凝聚不同的社會階層。

飾品照片充滿懷舊感

走上展館的樓梯,揭開一重擋門布,來到一片漆黑的房間,一道重低聲頻突然傳出,熒幕隨即亮起,數名車夫在水底拉茪H力車,這是阮初芝淳的錄像影片《越南芽莊紀念計劃:走向複雜--為勇敢、好奇和怯懦的人而作》。影片拍攝於2001年的越南海岸,藝術家在影片中邀請了數名男子扮演車夫在水底表演,他們拉茪H力車奮力前行,片中也見到車夫為了呼吸而掙扎,沒有供氧設備的車夫需不時浮到水面換氣。影片彷彿重現了當年越南人民逃難的情況,在茫茫大海中尋找新的未來。

在展館的三樓,一幅大型的照片懸掛在牆壁上,這是蔡財德的《奇境》,作品由500張飾品的照片砌成,看上去就像一個陳列櫃,飾品整齊排列,恍如牆外有另一個世界,而物品就是從那個世界而來的。細看每件飾物時會發現其獨特之處--均不是新製造、令人眼前一亮的物品。這些飾物是藝術家花了三個月在舊貨店、二手市場或經朋友贈送而搜集得來的。這些飾物已不再是人們生活必需的物件,人們已將之棄如敝履,它們亦成為了吸引力或價值已經消失的陳跡。藝術家收集飾物後小心翼翼地處理,並在藍色背景下拍攝飾物,使之輪廓突出,更逗人喜愛。每件物件都按合適比例縮放並組成。觀眾因此可以悉心觀察每件飾物的優點,透過懷舊與聯想的感覺,與它們產生共鳴。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