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國際 > 正文

可疑交易通報 淪銀行業「護身符」

2020-09-23

濫發報告避責 零行動阻洗黑錢

國際調查記者聯盟(ICIJ)早前揭發擢蛂B渣打、巴克萊、摩根大通等多間跨國銀行,涉嫌違反國際規定,容許客戶進行可疑交易,再度揭露國際社會打擊洗黑錢的機制漏洞處處。專家批評原本期望用作打擊洗黑錢的可疑交易報告(SAR),反成銀行縱容可疑交易的護身符,整個機制失效,形容要遏制金融罪行,不單要加強執法力度,更需要從政策層面重新思考如何打擊洗黑錢。

ICIJ在調查報道中,披露各大行呈交美國財政部金融犯罪執法網絡(FinCEN)的2,000多份「可疑交易報告」(SAR),發現過去近20年間,曾有逾2萬億美元(約15萬億港元)資金雖被列為可疑,銀行卻照樣進行交易。而報道中所獲取和分析的SAR,只在同一時期內的1,200萬份SAR中佔0.02%,關注貪腐問題的國際透明組織形容,相關文件只是全球洗黑錢問題的冰山一角。

報告倍增 反削監管人手

然而美國財政部單在去年已收到逾200萬份SAR,較十年前的數字上升接近1倍,但是當局FinCEN同期人手卻減少逾10%,導致大量通報積壓。消息人士透露部分SAR根本無人查閱,遑論採取行動阻止金融罪行。不少銀行亦被指拖延處理可疑交易,變相縱容洗黑錢活動。

美國司法部前高級律師佩爾蒂埃曾在司法部內管轄打擊詐騙部門,他形容部分銀行將SAR當成「護身符」,一方面向財政部呈交大量SAR,卻沒採取實質行動阻止可疑交易,甚至藉此逃避法律責任,令整個機制淪為笑柄。佩爾蒂埃直指銀行不可能不斷呈交SAR,卻完全沒有觸犯反洗黑錢法。

「可疑」定義模糊

跨國律師行Norton Rose Fulbright在香港的金融服務合夥人博加爾迪指出,ICIJ的報道證實社會一早知悉的問題,就是銀行呈交大量SAR,卻只有少量案例進入法律程序,說明打擊金融犯罪不能只倚賴SAR。博加爾迪形容整個反洗黑錢制度的基礎存在缺陷,如對「可疑」的定義模糊,導致部分銀行提交太多SAR,部分銀行則提交太少,執法部門的人手亦不足以處理數以百萬計的SAR。

英國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執法及犯罪學教授基蒂邁爾提出循3大步驟解決現有機制問題,包括需統一銀行呈交SAR的方式,各政府及執法部門之間加強情報共享,並停止倚賴人力來處理相關報告,建立自動審核SAR的系統。 ■綜合報道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