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郭虹宇)疫情反覆持續帶來全球性影響,教資會去年特別推出一筆過額外撥款,推動本港大學進行合作研究,以應對新冠肺炎以至其他新型傳染病挑戰。其中的「協作研究金」計劃近日公布結果,共有27個項目獲批涉及1.5億元資助,當中由香港大學負責統籌的研究有15個佔總數逾半。有關抗疫研究涵蓋疾病機理、疫苗開發、病毒檢測、傳播途徑與感染方式、阻斷疫情對策等內容,亦同時包括老人疫下關懷及疫後經濟復甦評估等方面,希望透過香港傑出學者的科研力量,解決、緩解疫情帶來的各方面衝擊。
教資會轄下研資局近日公布「協作研究金」特別抗疫研究的一次性計劃結果,27個獲批項目中,15個由港大牽頭,其餘項目則分別由6所大學統籌,包括城大牽頭4項,理大、中大、科大各牽頭2項,浸大及教大則各統籌1項(主要獲批項目見表)。
港大統籌的15個項目,包括新冠病毒的多個方面,包括從流行病學和控制檢視超級傳播情況,亦會對比兒童與成人細胞和組織對病毒感染的反應,另該校也會進行「新冠病毒免疫克制的機理研究」、「密碼子使用異常的複製缺陷型SARS-CoV-2突變疫苗」、「基於糖隤漣郿ARS-CoV-2疫苗的開發」等與免疫及疫苗相關的項目。
城大研微型機器人送疫苗
根據各大學回覆香港文匯報的資料,城大生物醫學工程學系系主任孫東領導的研究亦同樣與疫苗有關,其團隊獲批約620萬元,探索使用微型機器人平台進行DNA疫苗遞送的新穎接種策略,希望避免蛋白質疫苗因被血清核酸J降解而迅速活性,從而更好地保護疫苗並提升效率,有利於疫苗的傳輸與儲藏。
而在檢測方面,港大機械工程系教授岑浩璋主導的「由生命起源啟發的對空氣中病毒收集,檢測及診斷策略」獲批近760萬元,將開發新興技術微芯,希望促進對空氣中病毒的檢測以及傳播機理的研究,幫助監測環境安全。同是檢測診斷相關,理大應用物理學系副系主任及教授郝建華負責的「基於上轉換發光生物傳感平台的多重協同式即時檢測診斷2019冠狀病毒」,旨在提供多重協同式診斷平台,在即時診斷中全面反映感染患者的信息,有助於避免假陽性或假陰性結果。
浸大研病毒感染神經機制
至於浸大化學系研究助理教授許鳳環,則會針對新冠病毒對神經系統的侵入和感染進行研究,探究神經元內的病毒進入機制以及其在神經科學上的長期後果,並揭示中樞神經系統中的發病機理。
另外,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黃波的團隊則會探索利用大數據和小數據考慮人的移動、接觸和行為變化,評估非藥物干預防疫措施的效果,希望為防控疫情下一波爆發制定與執行措施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