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教育動靜】善用「大數據」 推進教育變革

2021-02-11

何杏研 公共政策分析員

目前全球互聯網用戶已達46億,佔全球人口約60%。按香港統計處的數字,在最近數年,年齡介乎 10歲至 54 歲人士使用互聯網的比率幾達 100%,市民每天的網上活動記錄正產生巨量的資料數據。「Big Data」一詞在2013年正名,於牛津英語詞典出現。大數據已成為技術發展與創新的重要一環,滲透到許多行業領域,改革傳統管理和決策模式,提高效率,教育界也不例外。

縱觀全球,西方發達國家早已重新評估教育大數據的潛在價值, 在基礎教育管理中,相關教育數據的挖掘 (Data mining) 已經成為正規教育資源和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方式。美國的學校通過技術公司收集及提供數據,分析學生的學習進度,準確評估學生能力,並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援。有大數據的應用,教師們更可按數據分析,了解學生需要,從而設計更有效、更多元、更有針對性的課程。

內地在2015年8月發布的《促進大數據發展行動綱要》中明確提出要建設「教育文化大數據」,把教育大數據上升至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其後於2019年1月,正式成立中國教育大數據應用研究院,目標持續推出基於大數據的跨學科研究成果,為教育改革、教育決策提供大數據服務。反觀香港,社會及業界對大數據的應用討論極少,可謂落後得很。

新冠肺炎一年,疫情下停課是世界的挑戰,不過,有危就有機,新常態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讓「大數據」應用於教育,也是教育局和中小學校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課題。透過線上教育平台,老師可透過後台數據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個別學生的強、弱項。例如,當學生聽不懂時會重複播放或暫停、使用網上閱讀、交功課等行為都會產生大量數據,如果有統一平台收集數據加以分析,便能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而不是以傳統單一的方式提供教學內容,然後期望每個學生都能理解。從應用範圍上看,教育大資料庫可應用於教育的各個階段。研究結果更可用於改變教育機構如何處理日常決策,以及短期和長期的規劃。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