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詩語背後】天地之間

2021-03-02
● 遊客在天壇公園參觀遊覽。 新華社● 遊客在天壇公園參觀遊覽。 新華社

江 鄰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六十誕辰。當時的大明帝國,篡位風波的影響已經完全平息了,經濟繁榮,國力強盛,史稱「永樂盛世」。永樂帝決定次年正月遷都北京,素來天不怕地不怕的他,卻在內心深處生出某種對天地的敬畏,命人在紫禁城東南方建造天地壇,祭祀皇天后土,是為天壇前身。

一百年後(1530年),嘉靖帝聽從大臣「古者祀天於圜丘,祀地於方丘」之言,決定天地分祭,在紫禁城東北方另建方澤壇,是為地壇。

天壇地壇從此成為明清兩代皇帝祭天拜地、祈禱國泰民安的道場。以紫禁城為坐標,向東南、東北各呈45度角延伸一條等距離直線,不到五公里,便是天壇地壇所在地。

天壇是中國現存最大祭祀建築群,以其嚴謹的布局、奇特的構造和瑰麗的裝飾著稱於世。壇域面積270餘萬平方米,分內壇和外壇。建築物主要集中在內壇,以南北貫通的甬道--丹陛橋為中軸,南連圜丘壇、皇穹宇,北接祈年殿、皇乾殿,東修神廚,西建齋宮,另有回音壁、三音石、對話石等巧妙運用聲學原理的建築奇葩散布其間。外壇不以建築物見長,而是古柏蒼槐,鬱然環繞四周,使內壇建築群更顯宏偉莊嚴。

徜徉於天壇之內,感受茖漸髐扆爬a闊,我的心思竟從這些祭天建築的物質構造奡斳髐F,興趣轉向它們的象徵意義上來。所謂坐北朝南,元亨利貞,九九歸一......與其說緣於高超的建築技術,不如說出於敬天畏地的宗教情懷。正是這種象徵意義,使歷代帝王不敢公然忤逆敬天法祖尊禮愛民之心。民國初年,北洋政府把起草中國首部共和憲法的場所設在祈年殿,或許也存了這份念想吧。

北京的街道布局橫平豎直,天壇地壇一南一北,正好處在一條直線上。始於天壇路,終於雍和宮大街,長街十五里,直抵地壇南天門。

與豪華的天壇相比,地壇的布局就簡單多了。空曠的園子,建築物不多,沒有高閣大殿,不同功能的祭祀設施順地勢鋪展,古柏陰森,參差其間。兩種建築風格,各自體現了天圓與地方的理念。天壇高大的環狀建築,讓你處處感覺到天是飄逸的;地壇低矮而方正的建築,則無時不讓你感覺到地的沉穩。漫步其間,腦子堹B現出史鐵生《我與地壇》中的句子:

「四百多年堙A它一面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朱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這時候想必我是該來了。十五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搖蚑椅進入園中,它為一個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準備好了。那時,太陽循~古不變的路途正越來越大,也越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

天壇與地壇之間,靠近地壇處,有國子監和孔廟。這片始建於元大德十年(1306年)的建築群,作為元明清三代欽設的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堂舍布局保存完整,道路文脈宛然。信步在國子監的牌坊庭院中,回味荓q天壇、地壇、孔廟一路走來的祭祀道場,心中驀然有悟: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脈,不正是在這祭天、祭地、祭孔的三維中演繹的嗎?

我們生活在天地之間。頭頂蒼天,當知敬畏,戰戰兢兢;腳立大地,須明得失,踏踏實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比天喻地,說的都是做人的道理。

從天壇到地壇,長街兩旁排列茪j大小小的胡同,或名聞遐邇,或寂寂無聞,共同構成了四九城以「東富」著稱的繁華區域。閒來無事,走在這片積澱蚋袨I文化內涵的街區堙A心頭瀰漫茪憭々H特有的親切感。

剛剛過去的農曆庚子年是閏年,長達384天,今年春節便姍姍來遲。立春之後一個多星期才進入正月,北京氣溫升得很快,轉眼就到了20多度。和煦的風,拂過微微泛綠的樹梢,剝下行人身上厚厚的羽絨服,春天的腳步不可阻擋地來了。

春日暖陽下,一邊是宮牆默立,古巷井然,蒼柏虯出,一邊是垂柳初發,蘭蕊微吐,碧草新抽。曲曲折折的胡同,串起古色古香的四合院,朱門彩欞,素牆飛簷,渾然一體。青磚地上,葡萄架下,三三兩兩的孩童,有的騎茬璅恣A有的踩蚑滑,有的在玩積木,有的在逗螞蟻......

邊走邊看,心有所感,得春韻二絕:

(一)新蕊

遊罷天壇再地壇

長風不語舊庭閒

虯枝故影牆頭老

新蕊探春已上簷

(二)稚兒

熏風乍起柳梢頭

嫩草紛呈碧玉抽

莫笑稚兒玩土去

春泥方醒滿庭饈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