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字埵瘨﹛j胡譯亂譯的時代

2021-03-02
●這書嫌簡略。 作者提供●這書嫌簡略。 作者提供

黃仲鳴

1996年1月3至6日,香港中文大學舉辦了一個「近代文學翻譯與創作國際研討會」,邀請了來自中國內地、美國、韓國、日本以及香港幾所大專院校共22位學者參加,真可稱得上群賢畢至,中大校園,生色不少。

會後,王宏志編了一冊《翻譯與創作--中國近代翻譯小說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所收的是研討會的中文論文,英文部分則收入卜立德教授所編的文集。

這堨B說說王宏志的中文論集。內中所收文章,全是擲地有聲的專論,各作者在十多載後,都成了更具名聲之士,如王曉明、熊月之、郭延禮、孔慧怡、卜立德、樽本照雄、袁進、范伯群、夏曉虹、陳平原、王德威;至於編者王宏志更不用說了,在譯界中,有誰不知他!

近代文學的分期,是指晚清至五四這個時期。這是個建設的時代,也是個敗壞的時代,這是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也是個狗熊的時代。一言蔽之,是個混亂的時代,是好是壞,反映在文學方面,更見「烏煙瘴氣」,更見「雜花生樹」;這在譯界方面,顯得更特別。

王德威在〈翻譯「現代性」〉中說:

「明清文人對於何謂翻譯工作,並沒有一個嚴謹定義。當時的翻譯其實包含了改過、重寫、縮譯、轉譯和重整文字風格等做法。」

到了清末,情況更烈,「晚清的譯者通過其譯作所欲達到的目標,不論是在感情或意識形態方面,都不是原著作者所能想像得到的。」這些譯者,多是明知故犯,明知誤譯。王宏志在〈導言〉中也說:「譯文『忠實』或『不忠實』的原因在哪堙H是譯者故意的選擇還是譯者的能力不足?這些選擇的動機在哪堙H跟原著有關嗎?跟讀者有關嗎?跟社會的要求(包括市場)有關嗎?跟當時接受文化中的文學環境有關嗎?又或者是為什麼能力不足的人仍然可以充當『譯者』?這原因在哪堙H讀者對『譯者』有什麼期待?」晚清民初這個時期的翻譯現象,確值得學人的探討。可惜迄今還沒有深入的論著出現。

我覺得,兩王(王德威、王宏志)一樽(日本的樽本照雄)都是有能力的學者,可在這方面下下功夫。但這只是我的「期待」而已。

然而,在那時代,在那個已靠稿費餬口的時代,更多的是得知外文大略,就胡編亂作一通而已。

這本論文集篇篇可觀,如孔慧怡的〈論清末民初英語偵探小說中譯〉、卜立德的〈凡爾納、科幻小說及其他〉、袁進〈試論近代翻譯小說對言情小說的影響〉、范伯群〈包天笑、周瘦鵑、徐卓呆的文學翻譯對小說創作之促進〉、夏曉虹〈斯托夫人與批茶女士--晚清翻譯文學誤讀之-例〉、陳平原〈從科普讀物到科學小說--以「飛車」為中心的考察〉,等等,真是珠玉紛呈,凡研究那時期的文學工作者和普通讀者,都可看得過癮,非常過癮!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